年羹尧以92项大罪被定罪,究竟是罪有应得?还是重兵在握的汉人被利用完以后除掉更符合皇帝利益呢?
年羹尧在历史上一直都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在很多影视剧作品中,年羹尧都被演绎得功高盖主,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甄嬛传》中竟然让皇帝的贴身公公给伺候布菜,那也是狂的没边了。但是身在朝廷体制内的年羹尧真的那么嚣张吗?真的自大到我们看到的那个样子吗?
说起年羹尧,我们不得不说说他的背景,那要比电视剧里演绎得显赫太多。年羹尧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祖上在明清两朝都有省部级官员,高祖父是明朝户部尚书,父亲任清朝湖北巡抚,而年羹尧又是家中最小的男孩儿,这样的出身不用说那也是妥妥的官五代。一出生就有背景、有人脉、有资源。而年羹尧在刚刚二十出头就已经中了进士,开启了仕途之路。当然,年家的孩子也都是个顶个的厉害,他哥哥年希尧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文史学家,妹妹也是雍正帝的贵妃。
初入官场的年羹尧,那也是“职场小白”,在翰林院给皇帝起草诏书,讲解经籍,既不会溜须拍马,更不会见风使舵。照理说这样的人在专权统治下根本就没有出头之日。别人都在等朝廷重用,年羹尧却只是闷头苦干,当然在文教方面也的确有了一些建树。要不说“背靠大树好乘凉”,从学政升到从二品内阁学士,也就用了几年的时间。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康熙四十八年的时候,他出使朝鲜,回来后康熙就给年羹尧封了个“四川巡抚”,年纪轻轻就已经是封疆大吏,无论有没有实权,至少是镀了一层金边,年羹尧对康熙帝的提拔是感激涕零,表示自己一定忠心耿耿,尽力图报。
要说这四川巡抚可不是好干的差事。上有“川陕总督”,下有“土司自治”,兵权还在提督手里。年羹尧就是名副其实的“肉夹馍”,上任的第二年就出了“土司叛变”,军官被杀,官粮被抢。本想借着平定叛乱来点政绩,可是年羹尧没有兵权。朝廷下令后,四川提督岳升龙制定了平复计划,年羹尧配合后勤,谁知道杀过去连作战计划都还没用叛乱就平息了,年羹尧还没来得及配合,岳升龙就得胜回去了。
年羹尧越想越不是滋味,心里那个郁闷,谁知道川陕总督音泰又借题发挥,弹劾年羹尧“贻误战机,不战先还”。作为朝廷的军方老一辈,音泰参与平定三藩、征服准格尔那也是立了战功的,舍命换来的总督,而三十岁不到的年羹尧无“寸缕之功”,就成了封疆大吏,那谁能服气?于是,康熙下旨,革了年羹尧的职,继续留任。
年羹尧也不是吃素的,吃了哑巴亏也不能就此罢休。那还真让他给找到了个机会。岳升龙突然间病倒了,要提前退休,任职提督的时候岳军借了国库大量银两还不起,年羹尧就给总督音泰写了一封公文,说是岳提督退休,欠国库的钱还不起,年羹尧愿意率四川当地官僚乡绅出资为岳军还钱。看到公文后的音泰觉得年羹尧是不是脑子有什么问题,想帮岳升龙还钱就把钱直接给岳升龙不就完了嘛,搞这么一出是啥意思?不准!而年羹尧就料定音泰会不准,马上就给康熙奏了个折子,说是岳升龙为国操劳,岳军也屡立战功,如今欠了国库银子还不上,臣愿意帮忙还钱,可是总督不准,这是想要逼死一门忠良吗?
看到折子的康熙马上就明白是属下不和睦,于是下了一道旨意给音泰,说是年羹尧弹劾你,朕不查你不罚你,你要与年羹尧精诚团结多为朝廷办事。这时音泰才知道中了年羹尧的圈套,虽然心里恨,可是皇帝都下旨了,也只能息事宁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年羹尧对官斗也悉知一二。自从感觉朝廷更爱武将以后,弃文从武,建立战功成了年羹尧最迫切的向往。从此,年羹尧夜以继日地钻研军事、兵法、刻苦习武,期待有朝日一可以开疆拓土,建功立业。
康熙五十七年,蒙古准格尔汗国入侵了大清帝国的附属国和硕特汗国,攻入拉萨,杀了拉藏汗,灭了和硕特汗国,这康熙哪里能忍,于是康熙帝派他的十四皇子胤祯作为抚远大将军领兵出征,“驱准保藏”。而此次西征,四川理所当然地成了第一前线。接任岳升龙的提督康泰出兵“黄胜关”,还没配合西征大军就遭遇了军队哗变,能力有限的康泰控制不住局面,只能打道回府。瞅准时机的年羹尧跃跃欲试,上书弹劾康泰已失军心,绝不可用,并请旨查办军务。虽然康熙帝对年羹尧悉心办事给予了肯定,但是也没有让他一个人前去平叛,而是派遣蒙古镶白旗都统法喇赶赴四川,与年羹尧一起平定叛乱,调查哗变真相。而后,四川作为重要的军事战略前线,康熙帝封年羹尧为四川总督,39岁的年羹尧走马上任,成了四川军政的一把手。
钻研军事的年羹尧非常清楚西部边陲的战争不会因为十四皇子打了胜仗而结束,年羹尧不断上书康熙帝,分析军情,建议哪里该增兵,哪里该设驿站,哪个部落可以招抚,哪里又该埋伏等等。这样一来,正中康熙帝下怀,一心想将青藏地区纳入版图的康熙帝也看到了年羹尧的军事才能。康熙59年,年羹尧被封为定西大将军,授将军印,与皇亲国戚延信兵分两路进军西藏。
但是,如果年羹尧出征,谁人坐镇四川总督呢?皇帝询问年羹尧。年羹尧深思熟虑后,将帅印给了护军统领噶尔弼,自己坐镇后方指挥。康熙帝按照年羹尧的部署,很快地平定了藏区,并驻军拉萨,完成了将藏区纳入版图的心愿。
彼时的年羹尧早已不是当年的职场小白了,他虽然是四川总督,但是他看不上其他同僚,总想凌驾别人之上,指挥其他人做事,虽然这在官场是大忌,但是,随着康熙帝的重用,年羹尧行事作风不但不知收敛反而越发的更加大胆果敢。有一年云南巴塘、里塘两地发生土司叛乱,云贵总督平了叛乱后,年羹尧借口巴塘、里塘是入藏要道,强行接管两地,被弹劾后,康熙帝一味的偏私,反而逮捕了弹劾的人,这种情形让年羹尧更加确定君王还是更爱武将。康熙的偏心也让年羹尧在朝野树敌无数。康熙六十年,垂暮之年的康熙再一次召见年羹尧,四川总督被提拔为川陕总督,而年羹尧也不负众望地平定了青海叛乱。
康熙帝可以说是年羹尧的伯乐,他给了年羹尧施展才华的机会,对他的纵容也将他一步一步地推入深渊,从而为他招来杀身之祸。
年家是官宦之家,位高权重的年羹尧在那个特殊时期,自然也躲不开储君夺嫡的政治漩涡。年羹尧骄傲自负,不屑参与党争,但是,避免不了皇子们的主动示好。而雍亲王学问不是最高,人缘不是最好,更没有十四皇子的军功,所以,雍亲王另辟蹊径把主要经历都用在了结交九门提督隆科多和手握重兵的年羹尧身上。
一番接触下来,年羹尧发现雍亲王对他就像一个哥哥一样的信任、尊重,这位大舅哥也盲目乐观的错误判断雍亲王和康熙帝一样的胸怀博大,会认可他的谋略才干,纵容他的所作所为。而事实上这位韬光养晦的雍正帝早已经将年羹尧请君入瓮了。雍正元年,青海罗卜藏丹津跟清朝翻脸,危机时刻雍正帝封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平定青海叛乱,在年羹尧眼中,这些都是放大版的土司叛变,司空见惯。这场战争年羹尧战略部署得当,雍正帝心腹岳钟琪勇猛精进,配合默契,仅仅用了用了半年时间就得胜还朝,为中国拓展了七十多万平方公里,年羹尧也被加封一等公爵。
青海之战成了年羹尧的巅峰之战,也是年羹尧人生的分界线。雍正帝多次暗示年羹尧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可年大将军真的是不谙世事,对这些有的没的恩宠照单全收,还煞有介事的对君王执政、用人指手画脚,僭越指挥,看似也是一片操劳之心。战备时,节制西部陕、甘、川、云、贵五省的兵马钱粮,战争结束,不但不解除兵权,反而还多节制了青海地区。权利如日中天。回京城述职时,雍正帝要年羹尧与马齐、张廷玉、隆科多等人议政,年羹尧不但不推辞,还处处指挥这些人。有时候雍正帝跟年羹尧客气:爱卿,你最懂朕,圣旨你来写。年羹尧不但不推辞,反而认真地去写圣旨,可真是不把自己当外人,这样的君王视角,怎能不让雍正帝不忌惮呢?
一波波的神操作之后,雍正帝再也不能坐视不理了。雍正三年三月,天空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连珠”的祥瑞,在古代,君权是神权的象征,众臣纷纷上书道贺,年羹尧也不落人后。毕竟是进士出身,文采那也没啥挑剔的,年羹尧引用“《周易·乾》里“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赞扬雍正帝励精图治、勤于政务。但是年羹尧为了押韵,把“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他觉得就像“天崩地裂”写成“地裂天崩”一样。彼时的雍正可不管这些,一是字迹潦草,对皇帝大不敬,二是颠倒成语认为皇帝配不上“朝乾夕惕”两条罪名降罪于年羹尧,还调离了年羹尧身边的亲信,有些直接革职下狱。都到这会儿了,年大将军还认为皇帝只是误会他了呢。
雍正三年四月,年羹尧被任命为杭州将军一职,虽然看起来是个将军,但是基本是个闲职,没什么权利。随风摇摆的各路官员纷纷开始上书弹劾年羹尧,墙倒众人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就这样,雍正三年十二月十一日,47岁的年羹尧以九十二条大罪被定罪,后牢中自裁。这位名噪一时的年大将军彻底的身败名裂家破人亡。
年羹尧一生军功赫赫,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众人眼中,居功自傲、跋扈僭越、结党营私随便哪一条都是大罪。若是康熙帝能多活些年月,不知道年羹尧还会不会落得如此下场。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喜欢的小伙伴别忘了点个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