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誓”这篇中有子贡向孔子请教“赐倦于学,困于道矣,愿息而事君”,所以以“困誓”作为篇名。
【“ 卫蘧伯玉贤,而灵公不用;弥子瑕不肖,而反任之。史鱼骤谏,公不从。史鱼病将卒,命其子曰:‘吾在公朝,不能进蘧伯玉退弥子瑕,是吾为臣不能正君也。生而不能正君,死不可以成礼矣。吾死,汝置尸牖下,于我毕矣。’其子从之。灵公吊焉,怪而问之,其子以其父言告公。公愕然失容,曰:‘是寡人之过也。’于是命之殡于客位,进蘧伯玉而用之,退弥子瑕而远之。孔子闻之曰:‘古之烈谏者,死则已矣。未有若史鱼死而尸谏,忠感其君者也。可不谓直乎。’”】
出自《群书治要》卷十《孔子家语》。
“ 卫蘧伯玉贤,而灵公不用;弥子瑕不肖,而反任之。史鱼骤谏,公不从。”蘧伯玉,春秋时期魏国的贤大夫,因为贤德闻名诸侯,他的“ 耻独为君子”被千古传诵,被历代尊奉为“君子典范”。在《了凡四训》中也记载,蘧伯玉在二十岁的时候就知道每天反省改过。这样每一年认真反省,到了五十岁的时候,还知道四十九岁所犯的过失。也就是说,他改过反省三十多年,他知道自己身上还有过失没有改进。
弥子瑕,是卫国很善于谄媚的大夫。史鱼,也称史鳅,字子鱼,名佗,在卫灵公时任祝史,负责祭祀,所以也称为祝佗。“骤谏”,屡次进谏。卫国的蘧伯玉很贤能,但灵公却不任用他。弥子瑕不贤德反而被任用,史鱼为此多次进谏,但灵公不听。
“ 史鱼病将卒,命其子曰:‘吾在公朝,不能进蘧伯玉退弥子瑕,是吾为臣不能正君也。生而不能正君,死不可以成礼矣。吾死,汝置尸牖下,于我毕矣。’”
卒,指大夫过世。根据《礼记·曲礼下》:“ 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古人非常讲究礼,对于天子、诸侯、大夫、士和庶人的死都有不同的称呼。史鱼病重,临终前嘱咐他的儿子说:“我在朝廷没有使蘧伯玉入朝为官,也没能让弥子瑕被罢免,这是我作为大臣却不能匡正国君。活着不能匡正国君,死后就不能用正常的礼仪来安葬。我死后,你把我的尸体放在窗户下,对我来说就足够了。”
“ 其子从之。灵公吊焉,怪而问之,其子以其父言告公。公愕然失容,曰:‘是寡人之过也。’”他的儿子按照他的嘱咐办了。卫灵公前来吊唁史鱼的时候,对此感到很奇怪,并且问他原因。史鱼的儿子就把父亲的话告诉了灵公。灵公大惊失色,说:“这是我的过错啊。”
展开全文
“ 于是命之殡于客位,进蘧伯玉而用之,退弥子瑕而远之。” “殡于客位”,根据《礼记·坊记》中记载,孔子说:“ 丧礼每加以远。浴于中溜,饭于牖下,小敛于户内,大敛于阼,殡于客位,祖于庭,葬于墓。所以示远也。殷人吊于圹,周人吊于家,示民不偝也。”在举行葬礼时,每一个仪式的完成都意味着死者离家更加遥远。人死以后,首先是在室中浴尸,接着是在南窗之下饭含,然后在门内举行小敛,在阼阶举行大敛,在西阶停殡,迁柩于家庙之中进行祖祭,最后葬于墓穴,藉以表示死者离开生者越来越远。殷人在墓地上吊慰死者家属,周人是在死者家属从墓地返回家中以后才进行吊慰,这是教育人们不要忘记死者。这些古礼都要求得很严格,也很具体,都有教育的意义。
“殡于客位”就是停殡在西阶。于是下令将史鱼的灵柩停放在西阶,就是按正常的礼仪来停放。并且马上进用蘧伯玉,罢免了弥子瑕并疏远他。
孔子闻之曰:‘古之烈谏者,死则已矣。未有若史鱼死而尸谏,忠感其君者也。可不谓直乎。’”孔子听到这件事之后说:“古代特别敢于进谏的人到死也就罢了,没有像史鱼这样死后还要借尸体来进谏,以忠诚感动他的国君。这样的人难道还不能称为正直吗?”
古代治国,不像今天这样资讯发达,要保证下情上达,使上面的君主充分了解民情,这样制度政策才不会出现偏颇。所以,古人特别强调犯颜直谏是忠臣的职责,并对这样的人特别重视。像史鱼这样的忠臣,即使都快死了,还想方设法地用尸体去劝谏。因为他完全没有私心,为了君主不犯过失,也是为了尽到自己臣子的职责。最后史鱼终于感动国君,使国君采纳自己的建议。
在《群书治要·后汉书》中记载:“ 昔者晋平公问于叔向曰:‘国家之患,孰为大?’”从前,晋平公问叔向说:“国家的祸患最大的是什么?”对曰:“ 大臣重禄不极谏,小臣畏罪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叔向说:“ 大臣重视禄位而不愿力谏,小臣怕获罪而不敢说话,下情不能上达,这是国家最大的祸患。”为了保证下情上达,开明的君主也特别鼓励臣子劝谏。
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在《群书治要·蒋子万机论》中被比喻为头脑和手足的关系:“ 夫君王之治,必须贤佐,然后为泰,故君称元首,臣为股肱。譬之一体相须而行也。”君王治理国家,必须有贤德的人辅佐才能安泰。因此,君主被喻为头脑,臣子被称为四肢,就像一个身体一样,谁也离不开谁。他们彼此相互需要、相互协调,才能够把国家治理好。
《群书治要·汉书五》:“ 故古之君人者于其臣也,可谓尽礼矣;故臣下莫敢不竭力尽死,以报其上。”所以,古代君主对于臣下,可以说是极尽礼义;臣下不敢不尽心竭力、鞠躬尽瘁报效君主。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欢迎转发点赞
▼关注查看更多文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