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战国策》中,就有魏王与自己的男宠龙阳君的故事,这段传奇成为“龙阳之好”的代名词,象征着对男色的喜好。更有后来的“断袖分桃”等典故,都成为了喜好男色的象征,足以证明古代社会并没有像现代人想象中的那样避讳男色。到了汉代,许多皇帝尤其是汉哀帝与董贤的关系广为人知,成为那个时代男宠文化的典型例子。进入南北朝时期,男风愈发盛行,成为社会的潮流,男妓也因此迎来了自己的巅峰时刻。唐代的男妓聚集地被称为“南院”,而宋代时,男妓的数量和影响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了民间风月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宋代,男妓的市场发展到了空前的程度,各地的风月场所纷纷开设,专门接待男妓的风月场所被称为“蜂窠”。《清异录》记载,京城内有上万家男妓自卖肉体,这种现象已经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逐渐成为社会的一部分。“蜂窠”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名称,许多地方都成为了男妓的聚集区。男妓们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开始擦粉抹脂,佩戴首饰,取上女性化的名字,甚至在神态和动作上也开始模仿女性的姿态。到了明清时期,男妓的地位达到了新的高度,尤其在士大夫阶层中,男妓不再是隐蔽的存在,甚至可以公开营业,比起妓女来说,他们更受欢迎,接待的规矩也多模仿妓女的方式。
古代男妓的数量并不少见,尤其是在唐宋时期,不仅民间风月场所遍地开花,连官员中也有专门的男妓。更有记录指出,一些男妓会穿上女性的衣服,外罩男子的外袍,与客人聚会后便换上红紫色内衣,行为举止也和妓女无异。这种现象成为了当时男风盛行的缩影。而到了明朝,随着朱元璋实施禁娼令,官员被禁止与妓女交往,这使得不少人转向了男妓市场。男妓的客户大多为年轻人,身材瘦削,外貌清秀,深得官员们的青睐。
然而,男妓的生活并不如外界想象中的那么光鲜亮丽。不同于妓女,男妓的地位更为低贱,很多人甚至被迫去除男性特征,过着被摧残、被虐待的日子。历史上很多关于男妓的记载,都揭示了他们如何遭受老鸨的暴力对待,甚至生活在极端的压迫下。《弁而钗》一书中提到,男妓被打得体无完肤后,才被迫接待客人。为了迎合老鸨的要求,他们的“姐妹”称呼几乎成了习惯。每当晚上,老鸨都会三次召唤他们,稍微迟了片刻,就会遭到鞭打。甚至有些男妓嘴里还需含着香油,不能让它流出来,这种生活堪称人间地狱。普通男妓的日子相当艰苦,许多人几乎失去了独立人格,只是随时待命的工具。
不同于士大夫阶层的男妓,民间的男妓更是苦不堪言。尽管这些男妓有些外貌出众、才华横溢,但在这些风月场所,他们往往是没有选择权的,服务质量也无法得到保障。而且,他们的收入也微不足道,往往仅能勉强维持生计。《弁而钗》一书中有一段描述,李又仙年仅十五岁便被卖给了老鸨,得知卖身换来100两银子时,他的父亲叹息道:“身卖百金,必非良善受主。”这一幕无疑揭示了男妓悲惨命运的普遍性,也让我们对他们所承受的痛苦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李又仙,原是一个书生出身,气质高洁,曾在途经建康时被响马劫持,之后被卖入南院。在南院,他经历了极其悲惨的生活,每天都在诗文中诉说着心中的愤怒和无奈。然而,即便如此,李又仙凭借出众的才华和气质,引起了老鸨的注意,成为了风月场所的明星。尽管他反抗过,但在日复一日的毒打中,他最终屈服了。李又仙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在男妓的世界里,他们不仅仅是肉体的商品,更是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受害者。直到后来,李又仙的才情被匡时发现,并得到了救赎,但这一切发生在他被迫成为男妓之后。最后,李又仙以女装身份嫁给匡时,三年后匡家遇难,他又选择了以道姑的身份守护匡时的孩子,最终远去。李又仙的结局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男妓的生活彻底摧残了一个本该有着光明前途的才子。
历史上,还有许多著名的男宠,他们的结局也同样惨淡。韩子高便是其中之一,出身贫寒的他被陈文帝收养,深得宠爱。然而,陈文帝去世后,韩子高因掌权而被陷害,最终被赐死。无论是龙阳君还是董贤,他们的命运也并未有好的结局,几乎所有的男宠,无论是宫中权贵还是普通男妓,都最终沦为牺牲品。在这些男人的背后,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悲哀。
在古代社会,男妓和男宠的身份注定了他们的悲惨结局,尤其是当他们身处在那些权贵的权力斗争中时,他们的命运往往比普通妓女更加凄凉。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