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内所需之物放好后,由公亲看死者一眼。父死由族长观之;母死由母亲亲族观之。妻死要由妻子亲族见之,然后才能收殓入棺。否则认为必有过犯,亲属会借此为由大闹丧家。尤其死者为女性,娘家人不仅要看尸,还要看殓葬是否丰厚。
入棺时,众孝眷止哀。先将棺材移置在停尸板侧,寿衣件件掩齐,孝子们用孝(孝条)分别垫在尸体的颈部、腰部、足部,从两边抬起,移入棺中,并分金正容。此时要由孝眷主妇先将死者臀下污物取出,同时将亡者寿衣掩齐,全体止哀。死者入棺,足不蹬空(要想富足蹬裤、指金银库),身下铺着儿子准备的褥子,身上盖着女儿准备的被子,叫“铺儿盖女”。然后,从死者长子开始,按辈数从死者身上头部开始直摸到足部。名叫“摸后背”意为“光前裕后”。摸后背最初之意是将死者殓衣从上至下抻平,不使压折,后来逐渐成为后辈子孙手向棺内摸一下,摸到的钱称“垫背钱”,谓之有福气。接着将扎脚的带子解开,盖脸纸揭掉,手中的打狗鞭、打狗饼要取出烧掉。然后再放死者心爱之物,以满足其终生及来世之好。
入殓过程中,孝子不断嘱告死者放心而去,并希望其带走生前或病中许而未还之愿。如其眼未闭,则一面用手抚脸,一面恳其瞑目。之后,孝子按辈分高低及亲疏情况,依次手执棉球,蘸水为死者洗脸,洗脸只是用棉球各点死者头和两颊以表孝意。执事者将盖棺时。众孝子不许哭,流泪严禁滴湿寿衣及至棺盖钉天板时,送丧者要连呼“躲钉”直喊到天板钉牢为止。这时孝子方可放声痛哭。
棺木盛尸后,称为“灵柩”,将灵柩抬放于长凳之上,叫做“升棺”。棺前垂白幔,幔前放供桌,桌上设魂牌、摆供品、置香炉、配蜡台构成灵堂。灵柩暂不下葬,称为“停灵”。其周围满铺干草,孝眷坐卧其上,昼夜不离虔诚护灵,孝子每天必须按时祭吊,直到起灵为止。守灵期间,凡来灵前祭奠者,孝子必须一跪谢。
升棺前,孝子的两只鞋是踢拉着,入棺后才可以穿好。伊川一带讲究踢拉一只鞋,,父丧踢拉左脚鞋,母丧则踢拉右脚鞋。男女孝眷头部所戴的孝带和罩头布都是生白棉布,并且佩戴时都是随便一勒不求整饰、所谓丑孝。这些孝称为“生孝”。带着生孝,不能随便进入别人家门。升棺后,孝眷齐跪灵前,竖香焚箔,将生孝除下,雾上清水,折叠整齐,这叫做“熟孝”,带熟孝时方可进入别人家门。但佩戴时比较讲究,在洛阳西郊一带,升棺前后孝布的戴法不一样。升棺前,孝布在头上是从前向后在脑后系结;升棺后,孝布是从后向前,在前额打结分成两条,双双搭过头顶,披在背后,垂于腰部。垂梢要上下错开,切勿两齐,为的是有所忌讳,怕犯“重丧”(再死人)。(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