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特別註明外,此條目的時間均以北京时间(UTC+8)為準。
神舟载人飞船总装测试中的神舟飞船,太阳能帆板未安装。製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设计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神舟一号至神舟五号:戚发轫神舟六号至神舟十一号:张柏楠神舟十二号起:贾世锦國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營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應用中国空间站的人員及少量貨物运输
技术指标航天器类型载人飞船设计寿命可在轨滞留6个月发射重量8,100公斤(17,900磅)载荷能力上行(发射时):300公斤(660磅)下行(返回时):50公斤(110磅)乘员最高3人尺寸9.25 x 2.8 m體積加压空间:14.8 m3[1]生活空间:7.0 m3電池太阳能帆板供电軌道近地軌道
建造狀態现役已建造20已發射19運行中1失敗0首次發射无人飞行:神舟一号(1999年11月20日)载人飞行:神舟五号(2003年10月15日)末次發射载人飞行:神舟二十号(2025年4月24日)
← 曙光号飞船
梦舟载人飞船 →
神舟飞船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921工程)为实现航天员天地往返而研制的一次性载人飞船,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载人飞船,运载工具为长征二号F火箭。神舟飞船于1999年首次发射,2003年首次载人飞行;2021年起,配合天宫空间站,神舟飞船每年常态化实施2次为期半年的飞行任务。神舟飞船迄今共执行20次任务(含15次载人任务),全部取得成功。
神舟飞船未来将被中国下一代載人太空船“梦舟载人飞船”取代。[2]
2005年3月,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小行星8256神舟星,以示紀念。
名称[编辑]
飞船的名称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993年向参加飞船研制的各单位征集,并于1994年初确定为“神舟”——意为“神奇的天河之舟”,又是中国古称“神州”的谐音。当时其他名称有“华夏”“九州”“腾龙”等。[3]
概要[编辑]
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可选的附加段构成,总长约9米,总重约8吨,在载人龙飞船示范2号完成前,曾是全世界内部空间最大的载人飞船。神舟飞船总体结构与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相似,但具有更大的尺寸、不同的外貌和更先进的內部设备。神舟飞船由专门为其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自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回收地点曾为位于内蒙古中部的四子王旗着陆场,自2021年的神舟十二号任务起改为东风着陆场[4]。
第一艘神舟飞船神舟一号(当时称为“神舟号”)于1999年11月20日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神舟飞船神舟五号于2003年10月15日发射,实现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2011年11月1日发射的神舟八号至神舟十号3艘飞船为其正式定型批量生产型号[5][6];随着天宫空间站的发射,载人飞行进入每年2次的常态化飞行阶段,神舟飞船也再次进入批量生产,2021年6月17日发射的神舟十二号至神舟十五号4艘飞船为同一批次型号;2023年5月30日发射的神舟十六号至神舟二十一号6艘飞船为新一批次升级型号[7];此后的下一批次飞船将提升上下行能力至二到三倍[8][9]。神舟飞船未来可能衍生新型货运飞船,用于专门运送由天宫空间站到地面的实验载荷。[10]
神舟飞船历任总设计师为戚发轫(神舟一号至神舟五号[11])、张柏楠(神舟六号至神舟十一号[12][13][14])和贾世锦(神舟十二号起[15])。历任总指挥为戚发轫(神舟一号[16])、袁家军(神舟二号至神舟五号[17])、尚志(神舟六号至神舟八号[18])和何宇(神舟九号起[19][20])。
历史[编辑]
背景[编辑]
20世纪60至70年代,中国曾经试图进行中国首艘载人飞船“曙光一号”的研发,该项工程被命名为“714工程”。曙光一号的设计外观类似美国双子座飞船,为两舱式,产出了设计草图和全尺寸模型。但因为70年代综合国力过于薄弱,工业制造及相关的工艺水平过低,714工程于1971年被下令暂停并最终取消[21]。
1986年3月3日,隨著情勢穩定,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向中央提出了全面追踪世界高科技的发展和制定中国发展高科技计划的建议和设想。经过邓小平批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根据提出的时间将其命名为863计划[22]。863计划包含了七大领域,其中航天技术位列第二,获国家拨款50亿元,主题项目是: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载人空间站系统及其应用[23]。
1992年1月,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开始正式组织对载人航天工程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8月,中央专委审议了航天专家王永志为载人航天项目支持起草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报告》,听取了工程各大系统的基本研制方案和后续的发展规划,并原则上同意了工程的实施[21]。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十三届常委会第195次会议讨论同意了中央专委《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代号“921工程”[23]。
在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论证与研制阶段,航天方面相关的专家之间曾出现过数次争论。
航天飞机与载人飞船之争[编辑]
在载人航天工程开始初步论证的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航天飞机正处在世界航天界的黄金发展期,对中国载人航天的论证产生了很大影响[21]。对于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有五种方案得到了较多的支持,分别为:多用途飞船、不带主动力的小型航天飞机、带主动力的小型航天飞机、垂直起飞水平着陆的两级火箭飞机和水平起降两级入轨的空天飞机,随后在1988年7月,可选方案进一步缩小至多用途飞船和不带主动力的小型航天飞机[23]。
对于这两者,航天飞机的支持者认为载人飞船已是落后技术,而航天飞机代表着先进的发展方向,可以为中国的载人航天带来高起点。而载人飞船的支持者认为中国尚不具备研制航天飞机的技术条件,经济能力也支撑不起航天飞机的昂贵开销,相比之下载人飞船的可行性更高。最终,载人飞船方案得到了包括钱学森在内的航天专家们的支持,在经过了1989年航空航天部主持召开的“飞船与小型航天飞机比较论证会”后,航空航天系统内逐渐达成共识,確定采用载人飞船方案[23]。
两舱与三舱构型之争[编辑]
同樣構型的俄罗斯联盟号宇宙飞船,返回舱位于中间位置,但不同在於大小以及表面覆蓋有隔絕材料。
接下來,在载人飞船论证初期,专家之间对于采用类似俄罗斯“联盟号”的三舱构型还是美国“双子座”的两舱构型产生了争论[21]。其中三舱构型,轨道舱可在分离后留轨继续使用,因此優先考慮三舱,又分为返回舱在最上方,側壁掛硬通道与轨道舱连接的使用硬通道方案,和返回舱在中间的现方案。三者的特点分别为:[24]
两舱方案:优点为方便返回舱逃逸,缺点为返回舱必须做得较大,且必须搭载不必要的物品返回。
三舱硬通道方案:优点同样为方便頂部的返回舱逃逸,缺点是硬通道空間难以利用,并且会降低返回防热和在轨密封的可靠性。
三舱现方案:优点是返回舱尺寸与质量可以做小,缺点是发射段逃逸复杂,以及再入時艙体若無法分離下可能會難以控制姿態。
经过比较,返回舱在中间的三舱构型成为最终被采纳的方案,而大小則比联盟号稍大,柱型的軌道艙則更加不同於圓型的联盟号[25]。
研制历程[编辑]
1998年,用4年时间建设的北京空间技术研制试验中心在北京航天城投入使用,中心组装了4艘供地面试验用的初样神舟飞船同时展开测试:结构Ⅰ测试船、结构Ⅱ测试船、热控测试船和电性能测试船。1998年11月中旬接连3天,江泽民总书记,李鹏委员长,朱镕基总理先后视察航天城,并分别作了重要指示,江泽民亲笔为飞船题下了“神舟”两个大字,给飞船研制队伍以巨大的鞭策和鼓舞。[16]
1998年10月19日上午9时,一艘初样神舟飞船与长征二号F火箭的逃逸系统一同进行了零高度逃逸试验,逃逸系统成功地將飞船逃逸,安全地帶到了地面。这也是逃逸系统唯一一次实际测试,其他测试则由计算机模拟替代。[26]
为了赶在1999年下半年长征2F火箭首次试验发射时搭载首艘神舟飞船,本来仅供地面测试的电性能测试船被改装为上天飞行的首艘神舟飞船,即“神舟一号”试验船。为了保证任务成功,试验船按最小技术状态配置,飞船的13个分系统中的8个参与试飞考核,另外5个只安装而不考核[21]。1999年下半年,神舟一号试验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了4个月的合练,完成了飞船全部技术流程的演练和与其他系统的对接工作。1999年11月20日凌晨6时30分,神舟一号飞船顺利升空,飞行21小时后圆满着陆。[16][27][28]
2001年9月,神舟三号飞船进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不久,出现电气设备接插件批次性质量问题。经研究决定,撤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回到北京航天城查找质量问题。经过一个多月的工作,理清了接插件故障机理,并对厂家生产的新接插件进行了可靠试验。[16][29]
结构[编辑]
完成总装的神舟飞船,可見飞船的三舱构型與太陽能板,由上往下依次为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
神舟系列飞船采用三舱构型,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组成。
全船资料
总质量:7,840千克。
长度:9.25米。
直径:2.80米。
翼展:17.00米。
神舟飞船早期型号(一至六号)结构,前方轨道舱带太阳翼。
神舟飞船后期型号(八号及之后)结构,前方轨道舱不带太阳翼,最前端附有对接机构。
推进舱[编辑]
推进舱位於飞船的后部,外形为圆筒状,为非加压舱段,装有4台发动机,和姿态控制发动机,相比联盟号则只用1台KTDU-80主发动机系统(并结合姿态功能而非分离式设计,燃料也改为UDMH),两侧装有总面积超过40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阵列。推进舱包含维生系统和其他功能仪器,主要用於飞船的姿态控制、变轨和制动,以及向飞船提供电力。
推进舱资料
设计寿命:20天。(早期版本)
长度:2.94米。
基本直径:2.50米。
最大直径:2.80米。
翼展:17.00米。
质量:3,000千克。
粗略姿控系统(RCS Coarse)(喷口×推力):8×150牛顿。
精确姿控系统(RCS Fine)(喷口×推力):16×5牛顿。
姿控系统燃料:甲基肼/四氧化二氮(N2O4/MMH)与引擎同一系统。
主引擎:4×2500牛顿。
主引擎推力:10.000千牛頓。
主引擎燃料:甲基肼/四氧化二氮(N2O4/MMH)。
主引擎比冲:290秒。
电力系统:太阳能板:24.48+12.24平方米,共36.72平方米。
电力消耗:平均1.0千瓦。
电力消耗:2.40千瓦/时。
返回舱[编辑]
展示于香港的神舟七号返回舱
返回舱位於飞船的中段,外形呈钟形,作为一种升力体,在重返大气层时可以获得一定的气动升力,实现减速以及改變軌跡的功能。返回舱直径2.5m,空间约6m3,设计可容纳3名航天员,是继龙飞船2号之后世界上正在运用的可利用空间第二大的载人飞船(联盟号系列飞船加压舱最大为4m3[30],龙飞船2号包含貨物部分的可用空间为9.3m3)。
返回舱顶部设有一个舱门,是航天员进出返回舱的唯一通道,在着陆后可由外侧打开;顶部有降落伞伞包,其中存有引导伞、减速伞、主降落伞和备份伞各一顶,负责大气层内减速,着陆后由航天员判断是否切除;返回舱外表面有烧蚀式防热层,两侧各设有一个窗户[31];下方装有伽马高度控制装置和4台反推发动机,在即将着陆阶段,伽马高度控制装置通过发射伽马射线测定飞船高度和速度,确定开启4台反推发动机工作的时机[32];最底部为防热板,用于抵御再入大气层时的高温。
返回舱内有3个盆状座椅,航天员在火箭升空时和再入大气层时穿着舱内航天服躺在座椅中,座椅上面有一块为每个航天员量体定做、专人专用的缓冲减振垫,用途是减少飞行中的振动和冲击过载[33];神舟飞船发射时,舱内可携带300千克物资(含轨道舱存储空间),返回地面时,返回舱可携带50千克物资,由于目前中国使用的天舟货运飞船不具备运输在轨物资返回地面的能力,神舟飞船返回舱是唯一能够携带在轨物资返回地面的航天器[34]。
在返回舱设计过程中,中國曾取得联盟号的返回舱(俄國则將此部分稱作下降載具)作主要参考。[35]
返回舱资料
乘员量:3人。
设计寿命:單次,20天至180天
长度:2.50米。
基本直径:2.52米。
最大直径:2.52米。
适居容积:6.00立方米。
质量:3,240千克。
隔热罩质量:450千克。
粗略姿控系统(RCS Coarse)(喷口×推力):8×150牛顿。
姿控系统燃料:联氨(Hydrazine)。
轨道舱[编辑]
神舟飞船早期型号(一至六号)的轨道舱外观
轨道舱位于飞船的前段,外形呈两端带有锥角的圆柱形。轨道舱底部设有舱口,直接与返回舱门连接(没有单独的轨道舱门)。轨道舱侧壁设有一个水平舱门。在发射前,航天员先通过水平舱门进入飞船,再穿过舱口和返回舱门下降到返回舱里。轨道舱有一个对地观测舷窗[31]。
轨道舱的功能和用途为:航天员在轨道飞行期间的生活舱;有效载荷试验时的试验舱;交会对接试验时的目标飞行器;航天员出舱活动时的气闸舱;以及作为天地往返运输器时的货舱。[24]
神舟一号至神舟六号飞船轨道舱两侧装有一对可绕单轴旋转的太阳电池阵,顶部连接附加段。神舟飞船主任务结束,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后,轨道舱仍然可继续在轨工作,视需求可進行半年以上飛行以继续进行对地观测和空间试验[24]。但此时由于没有舱门,轨道舱内暴露在真空中。
神舟飞船发射时,轨道舱和返回舱内共可携带300千克物资。[34]
神舟七号出舱活动中,轨道舱作为气闸舱使用,存放舱外航天服,航天员通过水平舱门出舱。轨道舱顶部装有气瓶。
自神舟八号开始,由于需要对接,轨道舱顶部增设一个舱门和相应对接机构。
轨道舱资料
设计寿命:200天。
长度:2.80米。
基本直径:2.25米。
最大直径:2.25米。
翼展:10.40米。
适居容积:8.00立方米。
质量:1,500千克。
粗略姿控系统(RCS Coarse)(喷口×推力):16×5牛顿。
姿控系统燃料:联氨(Hydrazine)。
电力系统:太阳能板:12.24平方米。
电力消耗:平均0.5千瓦。
电力消耗:1.20千瓦/时。
附加段[编辑]
附加段也叫过渡段,存在于早期的神舟飞船上,位于轨道舱最前端,主要用来完成与其他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前的技术测试与验证工作,后期作为交会对接机构的安装位使用,此外也能够安装其他仪器进行空间探测。从神舟六号开始,附加段被取消;神舟七号在轨道舱最前端安装气闸舱气瓶和神舟七号伴飞卫星;从神舟八号开始,被正式的空间对接机构所取代。[31]
聯盟號的对接机构是蘇聯式SSVP系統,神舟則是採用科羅廖夫能源火箭航天集團的對接構造,该公司的APAS(Androgynous Peripheral Attach System)已經在國際空间站上广泛使用,自行改造为符合國際對接系統標準的接口[36][37]。
对比[编辑]
神舟载人飞船研製時參考的對象為联盟号TM型(俄太空局最新路線則為MS型),在神舟五号飞行之时,其再入方式、着陆精度和再入过载峰值等指标已大致与联盟TM飞船相当,且具备更大的尺寸,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了更为舒适的环境。[38]。
联盟号
神舟号
长度
7.48 m
8.65 m
直径
2.72 m
2.8 m
翼展
10.06 m
17.0 m
总质量
7250 kg
7800 kg
任务[编辑]
参见:神舟载人飞船任务列表和天宫空间站载人发射任务列表
自1999年首飞开始,神舟飞船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目前唯一使用的载人飞船,其运用历史贯穿工程各阶段:在载人飞船阶段,神舟一号(1999年)至神舟六号(2005年)验证了载人飞船天地往返技术,包括前四次无人飞行,以及神舟五号(2003年)的单人单天飞行以及神舟六号的两人多天飞行;在工程第二阶段,神舟七号(2008年)验证了舱外活动技术,神舟八号(2011年)、神舟九号(2012年)和神舟十号(2013年)协同天宫一号验证了交會對接技术,神舟十一号(2016年)则与天宫二号一同实施了中期在轨驻留任务;在2021年天宫空间站入轨后,工程进入第三阶段,神舟飞船作为在空间站与地面之间往返运送人员和物资的交通工具,自神舟十二号(2021年)起转为每年执行两次任务、每次任务长度约半年的常态化使用状态。
神舟一号至神舟四号和神舟八号任务属于无人飞行任务,其余皆为载人飞行任务。
进行中的任务[编辑]
这个部分摘自:神舟载人飞船任务列表 § 进行中的任务[编辑]
生产批次
任务名称
发射时间
发射地点
着陆时间
着陆地点
航天员
备注
第三批次
神舟二十号
2025年4月24日17时17分31.441秒[39]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2025年10月
东风着陆场
陈冬 陈中瑞 王杰
与天和核心舱径向交会对接
任务标识[编辑]
神舟飞船的各次载人飞行任务皆有任务标识,其中自神舟十六号起的任务标识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40]。神舟一号至四号和神舟八号任务因属于无人飞行任务,没有为航天员设计可佩戴的任务标识,不过神舟八号地面工作人员佩戴的标识也被认可为任务标识。
返回舱落点分布图[编辑]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四子王旗着陆场东风着陆场 神舟载人飞船返回落点分布图:【-载人飞船落点、-无人飞船落点】
四子王旗着陆场落点分布图[编辑]
神舟一号(仅示意)神舟二号(仅示意)神舟三号神舟四号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一号 四子王旗着陆场神舟载人飞船返回落点分布图:【-载人飞船落点、-无人飞船落点】
东风着陆场返回舱落点分布图[编辑]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213141516171819 东风着陆场神舟载人飞船返回落点分布图:【-载人飞船落点、-无人飞船落点】
纪念[编辑]
2005年3月16日,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1981年10月25日发现的小行星8256命名为“神舟星”[41]。
神舟一号至神舟七号返回舱落点修建了纪念碑。[42][43][44]
参考文献[编辑]
^ 朱光辰. 我国载人航天器总体构型技术发展. 航天器工程. 2022, 第31卷 (第6期): 47 [2023-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6).
^ Zhao, Lei. Chinese lunar lander and new crew spaceship names revealed. China Daily. 24 February 2024 [4 March 2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28).
^ 中国载人航天飞船为何命名“神舟”号?.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2010-10-25 [2021-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30).
^ 黄明; 黎云.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具有四大特点 返回舱将首次在东风着陆场着陆. 新华网. 2021-06-16 [2021-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9).
^ 神舟飞船从神八起批量生产 将实现载人飞船定型. 中国新闻网. 2008-09-27 [2023-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7).
^ 神舟九号飞船“两总”谈飞天神九的内里乾坤. 中国航天报. 2012-06-19 [2023-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5).
^ “神箭”就是稳!我国新一批神舟飞船首发船送神十六航天员奔赴“天宫”. 中国航天报. 2023-05-30 [2023-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3).
^ 神舟十七号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CCTV-13. 2023-10-26 [2023-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1).
^ 多次迭代、质的提升……打造航天员“出差头等舱”. 央视网. 2023-10-26 [2023-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1).
^ 何宇; 宋皓薇. “太空生命之舟”,中国造!. 人民网. 2023-11-09 [2023-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1).
^ 对话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利用太空是大国能力. 澎湃新闻. 2021-06-21.
^ 张柏楠:飞船渡人须无我. 光明日报. 2009-08-07 [2023-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7).
^ 神舟十号北京启程赴发射中心 任务进入准备阶段. 人民网. 2013-03-31 [2023-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7).
^ 太空33天:打开神舟十一号十大问号. 中国政府网.
^ 农村少年如何成长为航天总师?专访神舟飞船总设计师贾世锦. 潮新闻.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2-12 [2023-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7).
^ 16.0 16.1 16.2 16.3 胸中飞神舟:记中国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 新浪网. 2003-10-17 [202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5).
^ 袁家军任浙江省委副书记 曾是神舟飞船系统总指挥. 环球网. 2016-11-01 [202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3) (中文(中国大陆)).
^ 东方之子:神舟六号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 新浪网. 2005-11-29 [202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5).
^ 天津元素给力神九 何宇:神九新指挥 半个天津人. 北方网. 2012-06-16 [202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5).
^ 对话何宇总指挥 跨世纪的神舟团队,努力永远在路上. 中国航天报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2023-06-01 [202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28).
^ 21.0 21.1 21.2 21.3 21.4 兰宁远. 中国飞天路. 湖南科技出版社. 2020-01-01. ISBN 9787571002008.
^ 1986年邓小平亲自决策启动“863”计划--邓小平纪念网. 人民网. [2019-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7).
^ 23.0 23.1 23.2 23.3 左赛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的背后:争论与决策. 中国新闻网. 中国青年报. 2003-10-16 [2021-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30).
^ 24.0 24.1 24.2 周武. 神舟神箭攻关奇迹之七:轨道舱双重功能建奇功. 新浪网. 2003-10-16 [2021-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30).
^ 神舟号飞船为什么采用三舱布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2011-08-10 [2021-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30).
^ 中国惟一一次航天逃逸装置零高度飞行试验揭秘. news.sina.cn. 2003-10-15 [2023-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1).
^ 南方周末: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诞生内幕. 南方周末. 2003-10-17 [202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5).
^ 神舟神箭攻关之五:有害气体不能放入一丝一毫. 中新网. 2003-10-16 [202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5).
^ 航天專家披露:神舟系列飛船曾4次歷險. 人民網. 2003年11月24日 [2006年10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年3月7日).
^ Russian Soyuz TMA Spacecraft Details [NASA的联盟号系列飞船数据]. [2013-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4) (英语).
^ 31.0 31.1 31.2 神舟飞船——穿梭宇宙的“牛气”座驾. 中国军网. 2021-03-17 [2023-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7).
^ 神舟飞船有个刹车“指令员”,让航天员安全平稳着陆. 中国军网. 2022-05-13 [2023-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7).
^ 探秘宇航员在飞船里的“小家”. news.sina.cn. 2003-10-17 [2023-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7).
^ 34.0 34.1 返回地球带点儿啥?神舟飞船这样提高“带货”能力. 北京日报. 2023-06-02 [2023-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8).
^ Время новостей: N°194, 16 октября 2003. www.vremya.ru. [2022-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3).
^ Новости, Р. И. А. Китайская "птица-тройка". РИА Новости. 2008-09-25 [2022-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0) (俄语).
^ 中国重笔勾勒航天宏图:向第四疆域发起最后冲刺_新浪军事_新浪网. mil.news.sina.com.cn. [2022-06-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2).
^ 孙自法. 张庆伟纵论中国载人“神舟”“神箭”技术进步点. 中国新闻网. 2003-10-16 [2024-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02).
^ 三名中国宇航员搭载神舟二十号飞向“天宫” – DW – 2025年4月24日. dw.com. [2025-04-27] (中文).
^ 2023年度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标识征集活动开启. 中国载人航天官方网站. 2023-02-15 [2023-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2).
^ 两颗小行星被命名为“神舟星”和“杨利伟星”. [2013-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4).
^ 神舟八号飞船主着陆场见闻:视野开阔人烟稀少. 新华网. 2011-11-17 (中文(中国大陆)).
^ 探访离神舟飞船落地最近的内蒙牧民. 华商报 (搜狐新闻). 2013-06-28 [2023-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3).
^ 中国共产党乌海市海南区委员会宣传部. 嫦娥,我们在内蒙古等你呢!. 2020-12-16.
来源[编辑]
中國宇航學會 編著:《中國神舟》,科學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ISBN 7-03-012349-2
张庆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成就述评及未来展望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张庆伟:先进的中国载人飞行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李继耐撰文回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艰辛与喜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链接[编辑]
载人飞船系统 中国载人航天官方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载人飞船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航天專家披露:神舟系列飛船曾4次歷險. 人民網. 2003年11月24日 [2006年10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年3月7日).
参见[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题
航天主题
曙光一号
863计划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天舟货运飞船
梦舟载人飞船
查论编 神舟载人飞船任务总览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中国空间站工程
载人航天
天宫空间站载人发射任务列表
载人飞船阶段任务(“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无人测试任务
神舟一号(1999年11月)
神舟二号(2001年1月)
神舟三号(2002年3月)
神舟四号(2002年12月)
载人飞行任务
神舟五号(2003年10月)
神舟六号(2005年10月)
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第二步)航天员出舱测试任务
神舟七号(2008年9月)
对接试验及短期在轨驻留任务
神舟八号(2011年11月)
神舟九号(2012年6月)
神舟十号(2013年6月)
中期在轨驻留任务
神舟十一号(2016年10月)
空间站阶段任务(“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第三步)一期工程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
神舟十二号(2021年6月)
神舟十三号(2021年10月)
空间站建造阶段任务
神舟十四号(2022年6月)
神舟十五号(2022年11月)
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任务
神舟十六号(2023年5月)
神舟十七号(2023年10月)
神舟十八号(2024年4月)
神舟十九号(2024年10月)
神舟二十号(2025年4月)
神舟二十一号(预计2025年10月)
神舟二十二号(预计2026年)
神舟二十三号(预计2026年)
载人航天器参数对比
载人航天器
载人飞船
載人航天飛行列表
查论编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
飞行任务(载人飞行*)第一步(载人飞船阶段)无人测试
神舟一号(1999年)
神舟二号(2001年)
神舟三号(2002年)
神舟四号(2002年)
载人飞行
神舟五号*(2003年)
神舟六号*(2005年)
第二步(空间实验室阶段)舱外活动技术验证
神舟七号*(2008年)
交会对接技术验证及短期在轨驻留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2011年)
神舟八号(2011年)
神舟九号*(2012年)
神舟十号*(2013年)
中期在轨驻留及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验证
长征七号首飞(2016年)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2016年)
神舟十一号*(2016年)
天舟一号(2017年)
第三步(空间站阶段)载人发射无人发射舱外活动一期工程关键技术验证阶段
长征五号B首飞(2020年)
空间站天和核心舱(2021年)
天舟二号(2021年)
神舟十二号*(2021年)
天舟三号(2021年)
神舟十三号*(2021年)
建造阶段
天舟四号(2022年)
神舟十四号*(2022年)
空间站问天实验舱(2022年)
空间站梦天实验舱(2022年)
天舟五号(2022年)
神舟十五号*(2022年)
应用与发展阶段
天舟六号 (2023年)
神舟十六号*(2023年)
神舟十七号*(2023年)
天舟七号(2024年)
神舟十八号*(2024年)
神舟十九号*(2024年)
天舟八号(2024年)
神舟二十号*(2025年)
天舟九号(预定2025年)
神舟二十一号*(预定2025年)
空间站巡天号光学舱(不早于2026年)
载人月球探测登月阶段测试验证
近地轨道试验
梦舟Y飞船无人绕月
梦舟Y飞船载人绕月及揽月着陆器无人登月
载人登月规划中(计划2030年前)测试验证
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2016年,成功)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2020年,成功)
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2020年,失败)
轻舟货运飞船(计划2025年)
昊龙货运航天飞机(计划2025年)
运载火箭航天器运载火箭
长征二号F
长征七号
长征五号B
长征十号(计划约2027年)
长征十号甲(计划约2026年)
载人飞船
神舟载人飞船
梦舟载人飞船(计划约2027至2028年)
揽月着陆器(计划2030年前)
货运飞船
天舟货运飞船
低成本货运系统
轻舟货运飞船(计划2025年)
昊龙货运航天飞机(计划2025年)
空间站工程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2011年)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2016年)
天宫三号空间实验室(取消)
天宫空间站
天和核心舱
问天实验舱
梦天实验舱
巡天号光学舱(研制中)
航天服
舱内服
飞天舱外服
海鹰舱外服(仅神舟七号)
望宇登月服(研制中)
月球车
探索载人月球车
其他
中国月球遥感卫星(研制中)
地面设施发射场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文昌航天发射场
着陆场
四子王旗着陆场
東風着陆场
指挥测控通信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陆基测控站
海基测控船
远望号测控船队
天基测控卫星
航天员训练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人物总指挥丁衡高 → 曹刚川 → 李继耐 → 常万全 → 张又侠 → 李尚福 → 许学强总设计师王永志 → 周建平航天员查论编 中国航天员
中国载人航天计划
714工程
921工程
在轨
陈冬
陈中瑞
王杰
714工程曙光十九人(1971年)未飞退役
王荣森
方国俊
李世长
王志跃
鲁祥孝
柴鸿良
邵志坚
王福全
孟森林
杜金城
刘忠义
张汝祥
王全博
马子忠
董小海
胡占孜
刘崇富
王福和
余桂林
921工程第一批十四人(1996年)(1998年)已飞现役
杨利伟(神五)
费俊龙(神六、神十五)
聂海胜(神六、神十、神十二)
翟志剛(神七、神十三)
刘伯明(神七、神十二)
景海鹏(神七、神九、神十一、神十六)
刘旺(神九)
张晓光(神十)
邓清明(神十五)
未飞退役
陈全
吴杰
潘占春
赵传东
李庆龙
第二批七人(2010年)已飞现役
刘洋(神九、神十四)
王亚平(神十、神十三)
陈冬(神十一、神十四、神二十)
汤洪波(神十二、神十七)
叶光富(神十三、神十八)
蔡旭哲(神十四、神十九)
张陆(神十五)
第三批十八人(2020年)已飞现役
朱杨柱(神十六)
桂海潮(神十六)
唐胜杰(神十七)
江新林(神十七)
李聪(神十八)
李广苏(神十八)
宋令东(神十九)
王浩泽(神十九)
陈中瑞(神二十)
王杰(神二十)
未飞现役
其他8名入選航天員待公開
第四批十人(2024年)未飞现役
10名入選航天員待公開
相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航天员大队
航天员中心
航天功勋奖章
系统组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系统组成
航天员系统
总指挥:宿双宁 → 陈善广 → 高峰
总设计师:宿双宁 → 黄伟芬
空间应用系统
总指挥:高铭
总设计师:赵光恒
载人飞船系统
总指挥:戚发轫 → 袁家军 → 尚志 → 何宇
总设计师:戚发轫 → 张柏楠 → 贾世锦
货运飞船系统
总指挥:冯永
总设计师:白明生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系统
总指挥:黄春平 → 刘宇 → 荆木春
总设计师:王德臣 → 刘竹生 → 荆木春 → 张智 → 容易 → 刘烽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系统
总指挥:王小军
总设计师:范瑞祥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系统
总指挥:王珏
总设计师:李東
酒泉发射场系统
总指挥:张志芬 → 邹利鹏
总设计师:郑永煌
海南发射场系统
总指挥:张学宇
总设计师:万全
测控通信系统
总指挥:郝卫中
总设计师:董光亮
空间实验室系统
总指挥:何宇
总设计师:朱枞鹏
空间站系统
总指挥: 王翔
总设计师:杨宏
着陆场系统
总指挥:张志芬
总设计师:匡乃雪
光学舱系统
总指挥:庞贺伟
总设计师:张柏楠
长征十号运载火箭系统
总设计师:张智
相关计划
曙光计划
863计划
查论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
国家航天局(CNSA)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CMSA)
运载火箭查论编 中国运载火箭现役國營
长征系列
长征二号丙
长征二号丁
长征二号F
长征三号甲
长征三号乙
长征三号丙
长征四号乙
长征四号丙
长征五号
长征五号B
长征六号
长征六号甲
长征六号丙
长征七号
长征七号改
长征八号
长征八号甲
长征十一号
长征十二号
龙系列
捷龙一号
捷龙三号
快舟系列
快舟一号
快舟一号甲
快舟十一号
混合
中科系列
力箭一号
民營
星际荣耀
双曲线一号
星河动力
谷神星一号
蓝箭航天
朱雀二号
天兵科技
天龙二号
东方空间
引力一号
研制中國營
长征系列
长征六号乙
长征九号
长征十号
长征十号甲
龙系列
捷龙二号
腾龙一号
快舟系列
快舟二十一号(英语:Kuaizhou#Models)
混合
中科系列
力箭二号
力箭三号
民營
星际荣耀
双曲线三号
深蓝航天
星云一号
星河动力
谷神星二号
智神星一号
天兵科技
天龙三号
火箭派
达尔文二号
蓝箭航天
朱雀三号
东方空间
引力二号
箭元科技
元行者一号
退役
长征系列
长征一号
长征一号丁
长征二号甲
长征二号E
长征三号
长征四号甲
风暴一号
开拓者系列
开拓者一号
开拓者二号
开拓者二号甲
朱雀一号
OS-M
注:本模板不收录已取消研发的发射载具斜体表示该型火箭已经发射过但还未成功进入轨道参见:中国运载火箭发射列表、YF系列火箭發動機、远征系列上面级、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模板: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卫星地球遥感
返回式卫星
遥感系列卫星
高分专项工程
吉林一号
天绘系列卫星
地球观测
海洋系列卫星
海洋一号
海洋二号
资源系列卫星(部分与巴西合作)
资源一号
资源二号
资源三号
环境监测
环境减灾卫星
云海系列卫星
云海一号
云海二号
云海三号
气象
风云系列卫星
军事侦察
尖兵系列卫星
通信与广播
东方红系列
东方红一号
东方红二号
东方红三号
东方红四号
东方红五号
中星系列卫星
鑫诺卫星
亞太衛星
亞洲衛星
烽火系列卫星
神通系列卫星
通信技术试验系列卫星
天通一号
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系列卫星
国网
鸿雁(被合并)
虹云(被合并)
行云(被合并)
千帆
鸿鹄-3
跟踪与数据中继
天链系列中继卫星
天链一号01
天链一号02
天链一号03
天链一号04
天链一号05
天链二号01
导航与定位
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北斗一号)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二号、北斗三号)
中国区域定位系统
天文与空间科学观测進行中
双星计划(与欧洲合作)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
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慧眼号)
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怀柔一号)
羲和计划
太阳Hα光谱探测与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
夸父计划
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
太极计划
微重力技术实验卫星
天琴计划
天琴一号技术试验卫星
爱因斯坦探针卫星(与欧洲合作)
天基多波段空间变源监视器(与法国合作)
地月空间DRO探索研究(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研究专项)
未来计划
巡天号光学舱
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与欧洲合作)
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与欧洲合作)
资助项目
查论编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实施任务一期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DAMPE)
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QUESS)
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慧眼,HXMT)
二期
微重力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
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怀柔一号,GECAM)
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夸父一号,ASO-S)
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天关,EP)
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微笑计划,SMILE)
三期
增强型X射线时变与偏振空间天文台(慧眼二号,eXTP)
超长波天文阵列(鸿蒙计划,DSL)
系外地球科学卫星(ET)
太阳极轨天文台(夸父二号,SPO)
空间引力波探测编队(太极二号)
斜体字为未发射卫星
分类
技术研究与试验
实践系列卫星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
希望一号
脉冲星导航试验卫星
天源一号
张衡一号
张衡二号(与意大利合作)
空间探测器月球探测
嫦娥系列
一号
二号
三号
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
鹊桥
四号
五号
鹊桥二号
六号
七号
八号
天都
一号
二号
月球遥感卫星
月球車
玉兔号
玉兔二号
行星探测火星探测
萤火系列
萤火一号
天问系列
天问一号
天问三号
火星车
祝融号
小行星探测
嫦娥二号
天問二號
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
外太阳系探测
天问四号
星际快车
载人航天载人飞船已完成
神舟飞船
一号
二号
三号
四号
五号
六号
七号
八号
九号
十号
十一号
十二号
十三号
十四号
十五号
十六号
十七号
十八号
十九号
进行中
神舟飞船
二十号
未来计划
神舟飞船
二十一号
梦舟飞船
揽月着陆器
已取消
曙光一号
貨運飛船已完成
天舟
一号
二号
三号
四号
五号
六号
七号
进行中
天舟
八号
未來计划
天舟
九号
低成本货运系统
轻舟货运飞船(计划2025年)
昊龙货运航天飞机(计划2025年)
空间站已完成
天宫一号
天宫二号
伽马暴偏振探测器(天极号)
进行中
天宫空间站
天和核心舱
问天实验舱
梦天实验舱
未來计划
天宫空间站
巡天号光学舱
高能宇宙辐射探测设施
伽马暴偏振探测器二号
月球科研站
已取消
天宫三号
航天服已退役
曙光舱内服
飞天舱外服(第一代)
海鹰舱外服(仅神舟七号)
使用中
舱内服
飞天舱外服(第二代)
研制中
望宇登月服
载人登月未來计划
长征十号
梦舟Y飞船
揽月着陆器
望宇登月服
探索载人月球车
月球遥感卫星
设施航天城
东风航天城
北京航天城
上海航天城
文昌航天城
东方航天港
控制中心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测控通信系统
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中國航天測控站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辖远望号船队)
中国深空测控网
发射场系统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辖文昌航天发射场)
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辖东方航天港)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
着陆场系统
四子王旗着陆场
東風着陆场
机构工信部下属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航天工业总公司(国家航天局)→国家航天局
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
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
深空探测实验室
军队系统
解放军总装备部→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战略支援部队航天系统部→军事航天部队
航天员大队
航天侦察局
国资委下属航天科技集团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院
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四院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五院
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六院
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七院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八院
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十一院
中国卫通
鑫诺卫星通信
航天科工集团
信息技术研究院一院
防御技术研究院二院
飞航技术研究院三院
运载技术研究院四院
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
动力技术研究院六院
中国卫星网络地方投资
上海垣信
中科院系统
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力学研究所(中科宇航)
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天文台
国家天文台
上海天文台
紫金山天文台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气象局系统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
航天院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航天部队航天工程大学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深空探测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
中南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
西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航天高级技工学校
民营航天企业
星际荣耀
星河动力
蓝箭航天
翎客航天
零壹空间
天兵科技
深蓝航天
东方空间
箭元科技
火箭派
九州云箭
吉利时空道宇(英语:Geespace)
长光卫星
科创航天
银河航天
天仪研究院
微纳星空
紫微科技
航天驭星
辰海空间
人物科学家
钱学森
赵九章
杨嘉墀
杨南生
屠善澄
屠守锷
王永志
王希季
戚发轫
孙来燕
孙家栋
陈芳允
竺苗龙
欧阳自远
杜庆华
范瑞祥
胡海昌
胡世祥
黄春平
黄纬禄
龙乐豪
栾恩杰
卫一清
叶培建
庄逢甘
任新民
江绵恒
张贵田
张其彬
张庆伟
梁思礼
梁守槃
刘振兴
刘永坦
谢光选
蔡金涛
陆元九
闵桂荣
李济生
姜杰
潘先覺
朱森元
谭永华
航天员查论编 中国航天员
中国载人航天计划
714工程
921工程
在轨
陈冬
陈中瑞
王杰
714工程曙光十九人(1971年)未飞退役
王荣森
方国俊
李世长
王志跃
鲁祥孝
柴鸿良
邵志坚
王福全
孟森林
杜金城
刘忠义
张汝祥
王全博
马子忠
董小海
胡占孜
刘崇富
王福和
余桂林
921工程第一批十四人(1996年)(1998年)已飞现役
杨利伟(神五)
费俊龙(神六、神十五)
聂海胜(神六、神十、神十二)
翟志剛(神七、神十三)
刘伯明(神七、神十二)
景海鹏(神七、神九、神十一、神十六)
刘旺(神九)
张晓光(神十)
邓清明(神十五)
未飞退役
陈全
吴杰
潘占春
赵传东
李庆龙
第二批七人(2010年)已飞现役
刘洋(神九、神十四)
王亚平(神十、神十三)
陈冬(神十一、神十四、神二十)
汤洪波(神十二、神十七)
叶光富(神十三、神十八)
蔡旭哲(神十四、神十九)
张陆(神十五)
第三批十八人(2020年)已飞现役
朱杨柱(神十六)
桂海潮(神十六)
唐胜杰(神十七)
江新林(神十七)
李聪(神十八)
李广苏(神十八)
宋令东(神十九)
王浩泽(神十九)
陈中瑞(神二十)
王杰(神二十)
未飞现役
其他8名入選航天員待公開
第四批十人(2024年)未飞现役
10名入選航天員待公開
相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航天员大队
航天员中心
航天功勋奖章
纪念活动纪念日
4月24日中国航天日(2016年起)
3月22日航天质量日
9月21日航天质量日
展馆
中国航天博物馆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展览馆
文昌航天科普中心
东方航天港航天科普馆
航天展示中心
航天三院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珠海太空中心
文昌市航天科普馆
展览
中國首次太空漫步航天展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成就展
北京(国家博物馆)
香港(科学馆、历史博物馆)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相关作品书籍
杨利伟自传《天地九重》
《航天七部曲》
《中国飞天路》
《挺进太空》
《问鼎苍穹:共和国航天纪实》
纪录片
《东方神舟》
《撼天记》
《太空英雄》
《非凡21小时》
《神六:再上太空》
《神奇的嫦娥五号》
电视剧
《神舟》
《问天》
电影
《飞天》
《我和我的祖国》
音乐
《奔向你》
查论编载人航天器现役
中国
神舟飛船
俄罗斯
联盟号
美国
龙飞船2号
星际客机
新雪帕德
研发中
中国
梦舟飞船
揽月着陆器
印度
加冈扬飞船
俄罗斯
鹰宇宙飞船
美国
猎户座
星艦
星艦人類登陸系統
蓝月着陆器
逐夢者太空飛機
退役
苏联
东方号(英语:Vostok (spacecraft))
上升号
暴風雪號
美国
X-15
水星
双子座
阿波羅
指令和服务舱(英语:Apollo command and service module)
登月舱
航天飞机
太空船1號
太空船2号
已取消
美国
太空船3号(英语:SpaceShip III)
欧空局
赫尔墨斯号航天飞机
中国
曙光号飞船
伊朗
Kavoshgar E(英语:Iranian crewed spacecraft)
查论编航天主题综述
航天动力学
航天史
航天年表
太空競賽
亞洲太空競賽
航天纪录列表
航天事故列表
太空政策(英语:Space policy)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程
欧盟太空计划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
俄罗斯航天国家集团
苏联太空计划
美国太空政策
太空法
外层空间条约
营救协定
太空责任公约
航天器登記公約
月球协定
太空作戰
太空軍
太空军事化(英语:Militarisation of space)
商業太空飛行/私人航天器
应用
天文学
地球观测
影像及地圖制作
间谍情報
气象及環境監控
卫星通信
卫星互联网接入
卫星无线电(英语:Satellite radio)
卫星电话
卫星电视
卫星导航系统
太空商業用途(英语:Commercial use of space)
太空軍事化(英语:Militarisation of space)
太空建筑学(英语:Space architecture)
太空探索
太空研究(英语:Space research)
航天技术
太空天氣
载人航天综合
宇航员
生命保障系统
太空動物
航天生物学(英语:Bioastronautics)
航天服
舱外活动
總觀效應
失重
太空游客
太空移民
航天计划
東方
水星
上升
双子座
联盟
阿波罗
天空实验室
阿波罗-联盟测试
美國太空梭
和平号空间站
太空梭-和平号
国际空间站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中国空间站
新雪帕德
阿耳忒弥斯
健康問題
太空航行對人體的影響
航天适应综合症(英语:Space adaptation syndrome)
宇宙射线造成的健康威胁(英语:Health threat from cosmic rays)
太空旅行的心理和社會學效應(英语:Psychological and sociological effects of spaceflight)
太空生存(英语:Space and survival)
太空醫藥(英语:Space medicine)
太空護理(英语:Space nursing)
航天器
运载火箭
火箭
舱段
轨道舱
返回舱
推进舱
太空飛機
航天飞机
空天飞机
空间站
空間交會
空间对接
機器人太空船
人造衛星
空间探测器
着陆器
探測車
采样返回
自我複製航天器
空间望远镜
航天器推进
火箭发动机
電動航天器推進裝置
太阳帆
重力助推
组合循环推进系统
无工质型发动机
貨運飛船
星舰
世代飞船
不明飞行物
宇宙戰艦
发射方式
航天发射中心
发射台
直接起飞
逃逸速度
一次性和可重複使用發射系統
非火箭航天发射
目的
亚轨道飞行
轨道飞行(英语:Orbital spaceflight)
地心轨道
地球同步轨道
行星際航行
恆星際旅行
星系际旅行
陆地
飛行控制人員(英语:Flight controller)
衛星地面站
任務控制中心(英语:Mission control center)
分类
共享资源
主题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