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和西班牙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它们在对应语言版为高品质条目。 (2022年1月11日)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也不要翻译不可靠、低品质内容。依版权协议,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Translated page}}标签。
克洛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摄于1900年代出生(1862-08-22)1862年8月22日法兰西帝国圣日耳曼昂莱逝世1918年3月25日(1918岁—03—25)(55岁)法国巴黎墓地帕西公墓国籍法国母校巴黎音乐学院知名作品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管弦乐《牧神午后》序曲、《大海》、《夜曲》;钢琴独奏《贝加马斯克组曲》、《意象集》、《版画集》,24首前奏曲,12首练习曲,小提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声乐套曲《游乐画》、《波德莱尔诗五首》等所属时期/乐派20世纪印象乐派擅长类型钢琴音乐、管弦乐、歌剧、室内乐、艺术歌曲
师从
弗兰克和马蒙泰尔
签名
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法语: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法国作曲家。其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奠基者,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代表作品有管弦乐《大海》和《牧神午后》序曲,钢琴组曲《贝加马斯克组曲》、《意象集》、《版画集》等;而创作最高峰则是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1]。
德彪西出生于一个简朴的家庭,家庭内部并没有多少的文化兴趣,但是在他10岁时便展现了音乐天赋,并进入法国音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就读。德彪西发明了各种写作风格,并花了许多年的时间来发展成熟,尽管音乐学院的保守派教授并不赞成德彪西这种创新的作法。在他1902年获得国际声誉之前,已经快四十岁的德彪西完成了他唯一一部歌剧,《佩莱亚斯和梅丽森德》。
德彪西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艺术的熏陶。他在马斯奈等前辈作曲家开创的法国音乐传统的影响下,结合了东方音乐,西班牙舞曲和爵士乐的一些特点,将法国印象派艺术手法运用到音乐上,创造出了其别具一格的和声[2],其音乐对自他以降的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德彪西被总括为印象派音乐的代表,虽然他本人并不同意,[3]甚至设法远离这一称谓。一些作家如罗伯·施密兹(E. Robert Schmitz),塞西·格雷(Cecil Gray)亦认为德彪西是一位“象征主义者”而非“印象主义者”[4]。
生平[编辑]
1893年,德彪西坐在作曲家欧内斯特·肖松的前方弹钢琴。
德彪西最后的寓所,巴黎福煦大道(Avenue Foch)广场23号。
德彪西的坟墓,位于帕西公墓
德彪西一家原是农民世家,在约1800年他们由勃艮第迁至巴黎。其祖父是贩酒商,后则成为一名木匠。而德彪西的父亲曼纽-阿希尔(Manuel Achille)则曾在海军当步兵七年,后来与妻子维多林定居圣日耳曼昂莱并经营一家瓷器专卖店[3]。克劳德于1862年8月22日出生于圣日耳曼昂莱,他也是曼纽夫妇的头一胎[5]。曼纽希望他的儿子成为一个海员。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德彪西举家搬迁到戛纳的姑姐克莱门汀(Clementine)家。克莱门汀为克劳德安排了钢琴课,由一位叫让·西汝蒂(Jean Cerutti)的意大利人担任教师[3]。
1871年9岁的小德彪西获得曾是肖邦学生的弗罗尔·莫代夫人(Antoinette Mauté de Fleurville)的关照,1872年,德彪西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在那里学习了12年,他的作曲课、音乐理论及历史课、和声课、钢琴课、风琴课、声乐课,老师们几乎都是当时的知名音乐家。包括塞扎尔·弗兰克。德彪西是一位视谱能力极强的学生,他的钢琴弹奏得非常出色,可以进行专业演奏,他演奏过贝多芬、舒曼和韦伯的钢琴奏鸣曲,肖邦的F大调叙事曲等。
1880年到1882年,德彪西在俄罗斯,给冯·梅克夫人(英语:Nadezhda von Meck)的孩子当音乐教师,巧的是这位夫人正是柴可夫斯基的赞助人。不过,虽然有这样的关系,看不出德彪西受过什么柴可夫斯基的影响。冯·梅克夫人曾把德彪西写的一个曲子《Danse bohémienne》寄给柴可夫斯基征求意见。柴可夫斯基回信说,这是一个非常美丽动听的段子,可惜太短了。
1884年德彪西回到巴黎音乐学院,他以他的《L'Enfant prodigue》获得罗马大奖,他获得了一份奖学金和前往罗马法国学院四年留学的资格。1885年1月,他到了罗马[6]。一直到1887年期间,德彪西都是在罗马度过的。众所周知,德彪西对学院的音乐同行没有好感。“我到达别墅的那个晚上,特地把我的清唱套曲展示出来,获得了一些人的好评。不过,这不是出自什么音乐家的批评。”[注 1][6]这段时间他的创作更多是应付所需,而不是出自灵感,他则把暇余时间用于阅读波德莱尔、斯宾诺莎、叔本华等人的著作[7]。最终,他也没有完成罗马的学业。值得一提的是,特立独行的德彪西对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的一些冷门作品很感兴趣[8]。1885年李斯特造访别墅时,德彪西为他演奏了夏布里埃的《浪漫圆舞曲(英语:Trois valses romantiques)》[9]。
1888年他离开罗马,到德国拜罗伊特参加音乐节,在那里他被瓦格纳式的歌剧大为震撼,在拜罗伊特待到1889年才回到巴黎。瓦格纳早在1883年就去世了,但是他的音乐风格影响了青年德彪西。
1889年,巴黎举行世界博览会,那一年巴黎埃菲尔铁塔树立起来。在博览会上,德彪西听到了爪哇甘美朗的演奏,对十二平均律和五声调式印象深刻。
1890年,德彪西为学院写作的钢琴与管弦乐幻想曲(英语:Fantaisie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Debussy))将要在樊尚·丹第指挥之下进行首演。然而德彪西对作品本身,以及排练的结果都不满意,他在最后一次彩排之后直接将总谱、分谱全部带走,演出也因此取消[注 2][10]。
1918年3月25日,德彪西因直肠癌于巴黎逝世,享年55岁。
作品[编辑]
作曲[编辑]
按体裁时间分列:
钢琴曲
《两首阿拉贝斯克(英语:Two Arabesques)》(1888年–1891年)
《梦》(1890年)
《贝加马斯克组曲》(含《月光》,1890年)
《版画》(1903年)
《快乐岛》(1904年)
《映像 第1集》(1905年)
《映像 第2集》(1907年)
《儿童天地》(1906年-1908年)
《雾》(1910年-1913年)
《枯萎的树叶》(1910年-1913年)
《维诺之门》(1910年-1913年)
《善舞仙女》(1910年-1913年)
《欧石楠》(1910年-1913年)
《拉文将军.乖僻木偶》(1910年-1913年)
《月色满庭台》(1910年-1913年)
《水仙女》(1910年-1913年)
《向匹克威克先生致敬》(1910年-1913年)
《骨壸》(1910年-1913年)
《三度交替》(1910年-1913年)
《焰火》(1910年-1913年)
《练习曲》(1915年)
室内乐
《弦乐四重奏》(1893年)
《大提琴奏鸣曲》(1915年)
《长笛、中提琴和竖琴奏鸣曲》(1915年)
《小提琴奏鸣曲》(1916年-1917年)
管弦乐
《牧神午后》序曲(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1894年)
《夜曲》(Nocturnes,1899年)
《大海》(La Mer,1905年)
《意象》(Images,1912年)
独奏曲/协奏曲
《第一号狂想曲》(Première rhapsodie,1910年)
舞台作品
《罗德利戈与西梅纳》(歌剧,未完成,1890年-1892年)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歌剧,1892年-1902年)
《圣塞巴斯蒂安之殉难》(清唱剧,1911年)
《阿夏家的没落》(歌剧,未完成,1908年-1917年)
合唱
《浪子》(1884年)
《中选之小姐》(1888年)
歌曲
计五十余首
评价[编辑]
德彪西可说是一位革命性的音乐家,他创新和声与旋律,在他的音乐中,色彩、音色与节奏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和声与旋律。虽然他的早期作品还存在着调性,但是后期的几乎已经濒临溃散的地步。经过德彪西创新之后,音乐创作就不再被既定规则所限制,改革风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轶事[编辑]
交响诗作品《大海》的总谱封面
水星上位于33.9°S, 347.5°W的撞击坑命名为德彪西撞击坑[11]。
德彪西非常喜欢日本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的著名木版画《神奈川冲浪里》,在其住家内悬挂欣赏,且在1905年发行的交响诗作品《大海》(La Mer)以《神奈川冲浪里》做为总谱封面。
参考资料[编辑]
注脚
^ “别墅”指法国学院的美第奇别墅。
^ 这作品自此被冷冻,直到1919年12月才得以公开演出(德彪西逝世于1918年3月)。
参照
^ 林逸聪 1999,第388页.
^ Shengdar Tsai. Impressionists influence in the music of Claude Debussy. [05.12.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2) (英语). 请检查|access-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
^ 3.0 3.1 3.2 3.3 Lesure, François; Howat, Roy. Debussy, (Achille-)Claude.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978-1-56159-263-0. doi:10.1093/gmo/9781561592630.article.07353 (英语).
^ Trezise 2003,第1页.
^ 保罗·霍尔姆斯 1999,第2页.
^ 6.0 6.1 Barraqué 1985,第147页.
^ Barraqué 1985,第150页.
^ Barraqué 1985,第151页.
^ Barraqué 1985,第152页.
^ Barraqué (2) 1985,第137页.
^ Ten Craters On Mercury Receive New Names. SpaceDaily. [2010-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7).
专书
林逸聪. 音乐圣经·增订本(上卷). 华夏出版社. 1999. ISBN 750-801-503-7.
Trezise, Simon (编).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Debuss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0-521-65478-5.
Pasler, Jann. Impressionism.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ISBN 978-1-56159-263-0. doi:10.1093/gmo/9781561592630.article.50026 (英语).
保罗·霍尔姆斯. 德彪西. 由杨敦惠翻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ISBN 721-402-430-6.
杂志
Barraqué, Jean. 德步西正傳(五)德步西的羅馬時代. 全音音乐文摘. Vol. 9 no. 7. 由李哲洋翻译 (台北市: 全音音乐文摘杂志社). 1985.
Barraqué (2), Jean. 德步西正傳(六)德步西的羅馬時代(下). 全音音乐文摘. Vol. 9 no. 9. 由李哲洋翻译 (台北市: 全音音乐文摘杂志社). 1985.
参见[编辑]
克洛德·德彪西(德国国家图书馆目录相关文献)
外部链接[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克洛德·德彪西
英语维基语录上的相关摘录:克洛德·德彪西
德彪西曲目列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德彪西在Allmusic上的页面
德彪西在MusicBrainz上的页面(英文)
按时间排序的德彪西作品列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法文)
有关德彪西的纪录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orldCat 联合目录中克洛德·德彪西的著作或与之相关的著作
乐谱[编辑]
克洛德·德彪西的免费乐谱,由国际乐谱典藏计划提供
All Piano Scores上的公共领域乐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Kreusch Sheet Music上的免费德彪西乐谱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查论编克洛德·德彪西作品列表(英语:List of compositions by Claude Debussy)歌剧
《罗德里格与希梅纳(法语:Rodrigue et Chimène)》(1890—1892年)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1893—1902年)
《钟楼里的魔鬼(法语:Le Diable dans le beffroi)》(1902—1911年)
《厄舍府的倒塌(英语:La chute de la maison Usher (opera))》(1908—1917年)
芭蕾舞曲
《卡玛(法语:Khamma)》(1911—1912年)
《游戏(法语:Jeux (ballet))》(1912—1913年)
《玩具盒(法语:La Boîte à joujoux)》(1913年)
管弦乐
《《牧神午后》序曲》(1894年)
《夜曲(英语:Nocturnes (Debussy))》(1897—1899年)
《大海》(1903—1905年)
《为管弦乐团而作的意象(英语:Images pour orchestre)》(1905—1912年)
有独奏
《浪子(法语:L'Enfant prodigue (Debussy))》(1884年)
为钢琴和管弦乐团而作的幻想曲(法语:Fantaisie pour piano et orchestre (Debussy))(1889—1890年)
第一狂想曲(1909—1910年)
为管弦乐团和萨克斯风而作的狂想曲(英语:Rhapsodie for saxophone and orchestra)(1901—1911年)
室内乐
钢琴三重奏(英语:Piano Trio (Debussy))(1879年)
弦乐四重奏(英语:String Quartet (Debussy))(1893年)
为竖琴和弦乐团所作的舞曲(英语:Dances for Harp and String Orchestra)(1904年)
芦笛(1913年)
各种乐器的奏鸣曲六首(英语:Six sonatas for various instruments)(1915—1917年):大提琴奏鸣曲(英语:Cello Sonata (Debussy))(1915年)
钢琴曲独奏
《两首阿拉贝斯克(英语:Two Arabesques)》(1888年、1891年)
《浪漫圆舞曲(英语:Valse romantique)》(1890年)
《贝加马斯克组曲》(1890—1905年)
《为钢琴而作》组曲(1894—1901年)
《版画(英语:Estampes)》(1903年)
《假面舞会(英语:Masques (Debussy))》(1904年)
《欢乐岛(英语:L'isle joyeuse)》(1904年)
《意象集(英语:Images (composition))》第一集(1905年)
《水中倒影(英语:Reflets dans l'eau)》
《儿童角落(英语:Children's Corner)》(1906—1908年)
《小黑人(英语:The Little Nigar)》(1909年)
前奏曲(英语:Préludes (Debussy))第一集(1909—1910年)
《帆(英语:Voiles)》
《雪上足迹(英语:Des pas sur la neige)》
《西风所见(英语:Ce qu'a vu le vent d'ouest)》
《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中断的小夜曲(英语:La sérénade interrompue)》
《沉没的教堂(英语:La cathédrale engloutie)》
《甚慢的》(1910年)
前奏曲(英语:Préludes (Debussy))第二集(1912—1913年)
《雾(英语:Brouillards)》
《向匹克威克先生致敬(英语:Hommage à S. Pickwick Esq. P.P.M.P.C.)》
练习曲(英语:Études (Debussy))(1915年)
四手联弹
《小组曲(英语:Petite Suite (Debussy))》(1886—1889年)
《古代墓志铭六首(英语:Six épigraphes antiques)》(1914年)
《白与黑(英语:En blanc et noir)》(1915年)
歌曲
《美丽的黄昏(英语:Beau soir)》(1880年)
《被遗忘的小咏叹调(英语:Ariettes oubliées)》(1885—1887年)
《波德莱尔诗五首(英语:Cinq poèmes de Charles Baudelaire)》(1887—1889年)
《优雅庆典(英语:Fêtes galantes (Debussy))》(1891—1904年)
其他声乐
《被选中的少女(英语:La Damoiselle élue)》(1889年)
《香颂三首(英语:Trois Chansons)》(1909年)
《圣塞巴斯蒂安的殉难(英语:Le Martyre de saint Sébastien)》(1911年)
相关
艾玛·巴达克(英语:Emma Bardac)(妻子)
德彪西博物馆(英语:Musée Claude-Debussy)
印象主义音乐
德彪西方格(英语:Debussy quadrangle)
撞击坑
德彪西高地
分类
查论编主要古典音乐作曲家中世纪及文艺复兴中世纪赫德嘉·冯·宾根文艺复兴
普雷的若斯坎
帕莱斯特里纳
巴洛克时期早期
蒙特威尔第
许茨
中期
A·斯卡拉蒂
珀塞尔
吕利
帕赫贝尔
科雷利
晚期
J·S·巴赫
亨德尔
维瓦尔第
D·斯卡拉蒂
泰勒曼
拉莫
古典主义时期早期
海顿
萨马丁尼
C·P·E·巴赫
格鲁克
中期
海顿
莫扎特
克莱门蒂
博凯里尼
晚期
贝多芬
舒伯特
帕格尼尼
胡梅尔
浪漫主义时期早期
贝多芬
凯鲁比尼
韦伯
帕格尼尼
罗西尼
贝利尼
多尼采蒂
舒伯特
门德尔松
前期
F.门德尔松
肖邦
舒曼
李斯特
梅耶贝尔
中期
威尔第
瓦格纳
奥芬巴赫
勃拉姆斯
小约翰·施特劳斯
布鲁克纳
弗兰克
古诺
比才
圣桑
布鲁赫
维尼亚夫斯基
民族乐派
格林卡
强力集团 (巴拉基列夫、穆索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鲍罗丁、库宜)
柴可夫斯基
斯美塔那
德沃夏克
西贝柳斯
阿尔贝尼兹
格里格
后浪漫主义
福雷
马勒
理查德·施特劳斯
拉赫玛尼诺夫
埃尔加
格拉祖诺夫
普契尼
苏萨
20世纪印象主义音乐
德彪西
拉威尔
萨蒂
新民族乐派
雅纳切克
巴托克
沃恩·威廉斯
普罗科菲耶夫
肖斯塔科维奇
哈恰图良
伯恩斯坦
维拉-罗伯斯
格什温
科普兰
第二维也纳乐派
勋伯格
韦伯恩
贝尔格
新古典主义音乐
斯特拉文斯基
欣德米特
简约主义
格拉斯
莱奇
亚当斯
佩尔特
凯奇
其他
六人团
梅西安
斯克里亚宾
布里顿
音乐主题 古典音乐主题 人物主题
规范控制数据库 国际
FAST
ISNI
VIAF
WorldCat
各地
挪威
智利
西班牙
法国
BnF data
阿根廷
加泰罗尼亚
德国
意大利
以色列
芬兰
比利时
美国
瑞典
拉脱维亚
日本
捷克
澳大利亚
中国
希腊
韩国
克罗地亚
荷兰
波兰
葡萄牙
2
梵蒂冈
学术
CiNii
艺术家
MusicBrainz
艺术家联合名录
人物
BMLO
CALIS
德意志传记
Trove
其他
CONOR
RISM
SNAC
2
Id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