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所谓的晚清十大高手,他们分别是董海川 、大刀王五 、黄飞鸿 、霍元甲 、王子平 、杜心五 、韩慕侠 、燕子李三 、孙禄堂 、郭云深 。这其中,最为感人的事迹当属大刀王五了。大刀王五,名叫王正谊,祖籍河北沧州。由于他排行第五,所以人称“小五子”。在当时,他以娴熟的刀法扬名天下再加上重情重义,所以被尊称为“大刀王五”。
王五3岁丧父,靠母亲为人缝补衣服过活,生活颇为艰辛。从小王五就懂得体谅母亲,经常干各类杂活。成人之后,他拜师学艺,向当时的“燕南三侠”之一的肖和成学习武艺。为了使功夫更上一层楼,肖和成建议他拜沧州最有名的镖师李凤岗为师,“双刀”李凤岗走南闯北威名赫赫,却很少收徒。王五吃了多次闭门羹,他就长跪李门前以示诚心,李凤岗为其精神打动,便收其为徒。
王五用心学,李凤岗用心教,没几年王五的武艺就不在师傅之下了,李凤岗见王五学有所成,于是把他推荐给开镖局的师兄刘仕龙,让他在押镖的路上得到历练。晚清正值镖行的兴盛时期,北京外城一带镖局比比皆是。1877年,王五将历年积蓄拿出来,在前门外东珠市口开了家顺源镖局。王五为人豪爽豁达,诚实守信,凡是他押送的财物,从没有闪失,闯出了一片好名声。
大刀王五并不仅仅是一介武夫,而是还是一位爱国志士,甲午战争失败之后,清廷一味求和,与日本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全国民情汹涌,御史安维峻上疏,死活不同意议和,并请求严惩主张议和者,可是却被清王朝革职流放,发配边关。大刀王五听说此事之后极为愤慨,毅然担负起了护送他的任务,不收分文,一时被人传为美谈。回到京城后,王五立即开武馆,希望百姓能习得武艺,保家卫国。1898年,王五结识了来学武的谭嗣同,与其兄弟相称。
展开全文
收谭嗣同为徒后,王五一点也不藏拙,将自己的看家功夫——单刀刀法传授给了谭嗣同。王五对于这位小兄弟非常敬重,虽然他没有多少文化,但是他知道谭嗣同干的是救国救民的大事,谭嗣同的变法思想也影响甚至改变了王五。为了支持谭嗣同的变法壮举,王五还准备在塞上买下一块地,牧羊放马以此来资助谭嗣同的事业,只不过被谭嗣同婉拒了。
1898年,维新变法正式开始后,谭嗣同升迁为朝廷四品大官。同时,谭嗣同也成了保守派的眼中刺。为了保护谭嗣同的安危,王五特地为他安排了保镖。而王五也顺势成了维新变法志士中的一员,从此为维新事业劳苦奔走。然而,变法因为损害了王亲贵族、军队和部分读书人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首的保守党的极力阻挠。最终慈禧将光绪囚禁瀛台,以雷霆手段,镇压维新党。
梁启超和康有为得到消息后,立刻脚底抹油,逃到国外。谭嗣同不甘心失败,一心营救光绪帝,却屡屡失败。王五也曾劝告谭嗣同去自己的镖局避避风头,但谭嗣同以“不怕流血牺牲”婉拒了王五,为表白自己变法决心,醒悟大众,甘愿受捕。王五得知后心急如焚,多方打探消息,买通狱吏,还广泛联络武林志士,密谋救谭,却被谭嗣同坚决拒绝了。
谭嗣同就义当天,王五邀集江湖武林爱国人士,埋伏在宣武门城楼附近,打算劫法场。可是他没有想到监斩官刚毅也是个厉害人物,他猜到肯定会有人劫法场,临时改变了行刑地点,王五等不到囚车,就知道坏了。王五等人好不容易找到地方,谭嗣同等人已经就义。王五十分悲痛,继承了他的遗志,为二次变法作准备。义和团运动兴起后,王五曾应义和团首领张德成之邀加入义和团,并帮忙训练民兵。
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王五率众积极抵抗,可惜王五的刀法再强也挡不住枪炮,被洋枪击杀,死时只有56岁。洋人将王五的脑袋挂在城楼上,警告老百姓,家人看着这副惨相只能悲痛欲绝,大哭不已,后来天津大侠霍元甲听说此事之后,连夜从天津赶来,将王五的脑袋取下,与尸体缝好之后进行安葬。
王五英雄一生,但是最终却死在了洋人手里,王五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是一辈子以信义为重,也正因此他才得以名扬后世,反观清政府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僚,只知溜须拍马,面对国耻家仇丝毫不放在心上,慈禧甚至喊出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无耻宣言。历史自有公道,是非善恶都逃不过历史的裁判。(参考资料:《清史稿》、《燕都说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