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朋友们,有没有想过在自家院里、菜园、闲置房屋里栽点食用菌?不需要大本钱,不和庄稼抢地、抢肥,熟了自吃,新鲜又健康,多了还能送点亲友。然而不少新手总觉得“菌类是不是太难种?是不是只有大棚才搞得起来?”其实,咱们只要踏踏实实按要领做,种点香菇、平菇、草菇、木耳、金针菇,完全不复杂。下面我用自己的亲身经验,结合行业里许多务实做法,说说零基础种植食用菌最该注意的几件事。
一、场地选得巧,小空间也能种好菇
先别盲目想着盖大棚。农村常见的院落、旧屋、民房、库房、简易棚、甚至猪圈鸡舍、窑洞、地下室,都可以因地制宜改造。关键看能否做到两点:一是通风换气方便,二是温度、湿度比较好调整。例如南方常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北方不少地方挖个半地下式土棚或用冬暖棚,也能一年四季搞出好菇来。有的老乡直接就利用现成房屋,墙上多开窗户,屋里搭竹架、木架,照样全家吃上自己种的蘑菇。
二、根据实际选品种,别贪多求全
零基础种植,最建议从常见大众型食用菌如平菇、草菇、香菇、木耳、金针菇下手,这些菌生长性能稳定,管理简单,原材料农村随处可取。比如平菇喜温和湿,管理粗放,草菇是夏天的好手,喜欢高温和稻草原料,香菇对气温稍高要求管理,适合冬暖棚或气温不低的简易棚。有经验再升级尝试新品种,切忌一次性什么都试,容易顾不过来。
三、原材料在农村很容易找齐
种植食用菌,主料大多是咱们家里的农作物剩料,比如稻草、麦秸、玉米芯、棉籽壳、木屑、碎棉、花生壳等,辅料加点麦麸、米糠就行。注意材料要新鲜、干净、无霉变。选真正培育过的优质菌种,不要随便买“来路不明”的,自留种、陈种不可靠。采购材料和菌种时听听有经验乡亲的建议,选择成熟稳妥路子。
四、灭菌和消毒不可将就
不少刚上手的伙伴,觉得自家栽着玩,料和工具消毒能省则省。可实际上,细菌和虫害最容易趁虚而入。农村用高温大锅蒸、滚水泡,或者石灰消毒都简单有效。没条件也要想办法用生石灰水泡一泡原料,不要心存侥幸,菌袋消毒也是关键一环。
五、环境调控四两拨千斤
展开全文
不同的菌类生长环境有些区别,但有一个大原则:温度和湿度。平菇菌丝发育适温约20-30℃,香菇最理想温度25℃,草菇20℃往上才活跃。菌丝期湿度控制在六到七成,出菇期提高到八成甚至九成,空气别闷湿,也不要太干。多用喷水、覆盖、遮阴这些简单方法就行,都会有不错效果。温度难靠仪器测,老办法只要手背感觉暖不烫、湿但不流水即可。空气流动很重要,定期早晚通气半小时为宜,不然二氧化碳堆积菇体发育差.
六、种植环节步步小心走到头
制作培养袋或床栽,按照品种技术规程分装,不同材料、品种处理方式各有讲究。接种时要切记无风、无灰尘,最好一次性完成减少外来污染。菌丝期不碰、不翻袋,适度遮光、补水。一等白色菌丝满袋,才进入出菇管理。出菇期要慢慢见光,避免直射,喷水量也需适当增加。少批量多次采收,采摘时轻轻底部旋转拉出,保护附近菌丝,下茬还能继续出菇。
七、常见小麻烦及时解决
很多伙伴新手上路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菌袋局部变色长毛、菇体畸形、出菇迟钝等。这些大多和环境温湿度波动、消毒不到位或菌种带菌有关。发现苗头及时单独隔离“病袋”,可用石灰、木炭或烟熏消毒补救,空气要保持流通。有蚤蝇螨虫时,翻堆晒料、加强灭菌、场所消毒这些都是简单实用法子。出菇期不宜大量用药,日常重在预防。
八、设备投入量力而行
刚开始不必买太多设备,家里蒸锅、铁桶、喷壶、手工工具都够用。有钱有条件的村户可以慢慢添置拌料机、装袋机、简易灭菌锅等实用设备,操作起来也轻松不少。只要产量大了,设备的投入才显出价值,小农试水阶段完全用手工方式也行,反倒更能练基本功。
九、认真学习交流很关键
种植路上难免犯错。乡下的大集、合作社、种植户交流群、短视频平台上都常有经验分享。建议定期多跟庄稼把式、懂行老师傅学一学——有人指导,遇上技术难题更快成长。我实地到过绿富食用菌基地学习,人家场子规范、技术细致,还有适合农村散户的简易经验和流程。史国平老师现场教学提倡“多看多问多动手”,让咱们农家人干什么事都不怕生。像他们利用简易竹架、原生态管理、小投入就能出好效果,很多做法后来看都值得回家复制,在村里口口相传效果不赖。
十、不要心急,耐心最是关键
最后提醒:蘑菇喜气顺营养头,种植最怕“贪快图多”。只要舍得用心、每天细致观察,发现情况早做调整,一套操作慢慢摸索,丰收也好、失败也好,都是经验攒下。食用菌种植本就是农村生活里的“小发明”,宜反复尝试,不断微调。本地乡亲也常聚在一起相互切磋,偶尔去一次绿富食用菌基地或请史国平老师这样的行家讲一讲,都能让经验少走弯路,日子越过越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