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榴莲,还有一种美食“爱之者赞其香,厌之者怨其臭”,那就是臭豆腐。臭豆腐是一种极具特色的中华传统小吃,古老而传统。在制作方式、食用方法上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均存在地区上的差异。有北方和南方的不同类型,北方俗称臭豆腐,在南方又称臭干子。臭豆腐中含有植物性乳酸菌,丰富的B族维生素、钙、磷等。古医书记载,臭豆腐可以寒中益气,和脾胃,消胀痛,清热散血,下大肠浊气。其名虽俗气、却外陋内秀、平中见奇、源远流长,令人欲罢不能。
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有些人讨厌它的臭味称它是“黑暗料理”,有些人对它敬而远之,有些人则将吃它当成了一种嗜好。臭豆腐是很多人非常爱吃的一种小吃,闻到香喷喷的油炸臭豆腐,一般人都是忍不住要买上一盒来解解馋,传说当年毛主席年轻的时候最爱的一口就是油炸臭豆腐。
那么可是你知道这波“黑暗料理”的历史由来么,它是哪位大神发明研制出来的呢?其实臭豆腐诞生的历史有多个版本。
说法一:相传朱元璋出身贫寒,年少时当过乞丐和和尚,有一回因饿得无法忍受,拾起人家丢弃的过期豆腐,不管三七二十一,以油煎之,一口塞进嘴里,那种鲜美味道刻骨铭心。后来他当了军事统帅,军队一路胜利地打到安徽,高兴之余,命令全军共吃臭豆腐庆祝一番,臭豆腐之美名终于广为流传。小编觉得朱小和尚能讨到豆腐而且能讨到油还有条件煎一下再吃,也算是老天保佑了。抗日战争时期,来自五湖四海的军人带动了饮食文化交流,据说1949年有湖南籍的老兵李名传把臭豆腐带到台湾,之后不断改良逐渐形成今天的台湾臭豆腐,其表面酥脆,而里面有很多孔洞。
说法二:明代学者何日华在当时则已在著作中说,安徽黟县人特别喜欢在夏秋之际用盐使豆腐变色生毛,擦洗干净投入沸油中煎炸,有海中鳄鱼的味道。
说法三:相传清朝康熙八年,由安徽来京赶考的王致和金榜落第,盘缠皆无。无奈,只得在京以祖传做豆腐的手艺暂谋生计。时值夏季,有时卖剩下的豆腐很快发霉,无法食用,但又不甘心废弃。他苦思对策,就将这些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寻得一口小缸,用盐腌了起来。之后歇伏停业,一心攻读,渐渐地便把此事忘了。再想起时,打开缸盖,一股臭气扑鼻而来,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用口尝试,觉得臭味之余却蕴藏着一股浓郁的香气,虽非美味佳肴,却也耐人寻味,送给邻里品尝,都称赞不已。王致和屡试不中,只得弃学经商,按过去试做的方法加工起臭豆腐来。这就是鼎鼎大名的王致和臭豆腐。
从王致和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臭豆腐以后,又经多次改进,逐渐摸索出一套臭豆腐的生产工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更好,名声更高。清朝末叶,传入宫廷。连慈禧太后也喜欢吃它,列其为御膳小菜,赐名“御青方”。“王致和”品牌始创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距今已有三百四十余年的历史,企业几经传承和演变,于2009年改制,更名为北京二商王致和食品有限公司,专业生产腐乳等调味品系列产品。王致和虽更换了几代人,却始终保留着“王致和”这个老字号,保持着王致和臭豆腐的传统风味。
说完腐乳家族中的“青方”,再聊聊“红方”和”白方“。红方是红腐乳,也称“南乳”,表面鲜红色或紫红色,切面为黄白色,滋味可口,风味独特,除佐餐外常用于烹饪调味品。白方是白腐乳。白腐乳以桂林腐乳为代表,桂林豆腐乳历史悠久,颇负盛名,远在宋代 白方就很出名。“红方”和”白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酱豆腐乳。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5世纪魏代古籍中,有“干豆腐加盐成熟后为腐乳”之说,到了明代我国就大量加工腐乳。在《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述:“豆腐又名菽乳,以豆腐腌过酒糟或酱制者,味咸甘心。”清代李化楠的《醒园录》中已经详细地记述了豆腐乳的制法。腐乳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是臭豆腐的老大哥。著名的绍兴腐乳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朝嘉靖年间就已经远销东南亚各国,声誉仅次于绍兴酒。。1910年,获“南洋劝业会”展览金质奖章;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又获得奖状。我国腐乳已出口到东南亚、日本和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偶然发现臭豆腐的制作方法,到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其中充满了我国劳动人民尊重自然,顺应天道,天人合一的大智慧。时至今日,臭豆腐已经不仅仅是平民的一道佐餐小菜,大街小巷都能见到臭豆腐的身影,甚至外国朋友也对臭豆腐的味道赞不绝口,留香于世界人民的舌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