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蛇不了解的大部分人都以为,可能这个世界上的很多蛇都有毒,但事实其实跟大家预想的有较大差距。目前人类已知的蛇类动物至少有三千多种,其中毒蛇的占比大小其实不到一半,而对人类可以构成威胁的毒蛇大约是其中的百分之十五左右。
但是,尽管毒蛇的种类相对要比五毒蛇少一些,但也要具体到某个地方来看,因为部分地方分布的毒蛇相对会多一些,比如我国的海南、云南、湖南、四川等地,就有不少毒蛇在野外生存的踪迹。而银环蛇、原矛头蝮、海蛇、白眉蝮、眼镜王蛇、金环蛇、圆斑蝰、尖吻蝮和白唇竹叶青就是我国境内大家都有所耳闻的毒蛇了。
有毒蛇的蛇毒是怎么来的,蛇毒有哪些不同的类型?
其实,在所有能够分泌有毒物质的动物身体里,都有一个叫做毒腺的构成部分,它们共同的名字就叫毒腺,而蛇的毒腺一般就位于头部两侧口角的上方区域,并通过导管和毒牙的根部链接起来,区别只在于毒腺的形状和大小可能因为不同的蛇种而有所不同。
虽然蛇毒的种类主要有神经毒素(银环蛇和金环蛇是比较典型的代表)和血液循环毒素(如五步蛇和蝮蛇)这两种,但是有的毒蛇也会分泌混合毒素(你如眼镜王蛇和眼镜蛇),以及细胞毒素,所以被毒蛇咬伤之后的处理方法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刚刚列举到的这些毒蛇,尽管有的被咬伤之后伤口不会出现看上去就让人害怕的变化,但这些毒蛇的蛇毒都会对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不小威胁。
在上面就已经说到了,即便是同一个蛇种,只要是不同季节、又或是不同亚种,其毒腺分泌出的毒液都存在成分上的些许差异。尽管蛇毒的成分比较复杂,但其构成主要还是毒性蛋白质和多肽类物质,人在被毒蛇咬伤之后会有性命之忧,其实就是这两种物质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之后发挥了作用。
而且,不同的毒蛇可以攻击的细胞也是有所不同的,不同蛇种的毒蛇在排毒量的这个维度也存在较大差异,比如:眼镜王蛇,它们单次排出的毒液就可以达到101毫克左右,而银环蛇却只有4.6毫克的样子。科研人员在提取蛇毒的时候,都会采取将液体蛇毒通过干燥过程处理未固体,这样既能保存好蛇毒的活性,又能做到更长时间的保存时效。
虽然,如果现实生活中被毒蛇咬到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但是不少毒蛇的蛇毒却能在医学领域发挥重大作用,其中还包括大家熟知的一些癌症,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一个事物存在的意义往往都不只有一方面。大家平日里尽量不涉足那些可能有毒蛇出没的地方,对于一些当地可能出现的毒蛇种类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认知,这样可以在意外被咬之后准确告知医护人员,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之前网络热传那位女士一样直接抓着蛇去医院解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